洋浦-千年古盐田
2012-4-20 9:18:38
访问量:2804563
2011年5月14号去海南炼化调研,这是我第三次踏进海南,第二次进入洋浦半岛,16号上午办完事后,下午与杨威打了个海南特色的风采车前往洋浦半岛盐田村千年古盐田。不过去时正是下午14:00,烈日当头,除我两外无任何游人。遗憾的是我没带相机,只能手机拍摄。
早就听闻洋浦千年古盐田是洋浦开发区乃至全国唯一一个与众不同、别具特色、具有观赏及考古价值的旅游景点。在这里,不仅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传承千年的古老文物,而且至少还有40多户盐工,他们在这片盐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在这片盐田上沿袭着1200多年的方式劳作。
1200多年前,一位覃姓青年在海边的海市蜃楼中看到南方有一片广阔的盐场和神奇石景,他禁不住诱惑,从福建莆田渡过琼州海峡最终来到了海南岛的西部儋州湾半岛。对照海边闪现所见的影像他们在儋州居身安定,对旧业念念不忘的盐工依然心牵制盐。某天,谭正德领着几个兄弟来到海边,察看起灶地势时,发现海边的石头经过海水浸泡和烈日爆晒后,留下一块块白花花的东西,他顺手捡起来用舌头舔了舔,有咸味——这就是盐了。和以往不同,眼前的盐纯粹是阳光晒出来的,这个发现令他们惊喜不已。盐工们想了许多方法,又因地制宜凿石造盐槽,他们将火山石石拦腰破开,在石面上凿出凹槽放入海水后再借助烈日爆晒。从此,这些从福建莆田迁到洋浦的盐工们以石槽替代铁锅,开创日晒制盐的方式,并取名为“盐田村”定居下来并改姓为“谭”。之后,他们又用经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浇上海水过滤,制成卤水再晒盐。
明朝永乐年间,中国的制盐工艺发生了变化,人们废锅灶、建盐田,改蒸煮为日晒,而此时洋浦盐田村“日晒制盐”已进行了约600年。为褒奖开创日晒制盐法的盐田人,清朝乾隆皇帝曾书写“正德乡”御赐盐田村。
盐田村是一个火山石村,有四十多户、二百多人口。村中有两个姓,只有谭姓村民从事盐业。在进村入口有个谭氏宗祠,宗祠内一颗不知名的古树估计有上百年,宗祠门已经上锁。由于门口的年轻人不让拍照,只能在宗祠外看看,颇为遗憾。
野生的仙人掌便是路标了,它们肆意地舒展着。近750亩的盐田上1000多个盐槽错落在仙人掌丛间。
濒临新英湾。置身于此,放眼远眺,展现在眼前的黑黝黝盐田,颇像是一个文物发掘地。
远眺是海,海上的波纹有着和缓优美的起伏,仿佛大地的心跳,涨潮时,海水会漫上岸来。人们以日为火,以石为锅,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制成含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倒在石槽内,制成盐。从古盐田的边缘俯看过去,玄武岩石盘一片削青,海水和岁月已销蚀掉一千两百年前一斧一凿开天辟地的痕迹,如一方方天然古砚,只剩下石头的脉息,一望无际。
一垄垄半个蓝球场大小的盐田,平整却不规则。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七千多块玄武岩砚式盐槽,棋子般散落、围拢其间。五月夕阳下,盐槽上曝晒出的盐花,发出晶莹的光泽。
无数石槽挨肩伫立,在阳光的照耀下,石槽面上的盐粒晶莹闪亮。
盐槽大小不一、高低不平,大的有 一米见方,小的有30厘米宽,都是不规则的圆形。
这砚台般的盐槽,它用粗糙将生命的味道在大地上如花般盛开。
这是以黑色的火山石依其自然形状凿刻而成的,边缘砌槽,每个盐槽边上有10公分高的围边,可以不使海水流出来。
“古”、“神”、“奇”是千年古盐田的三大特点。由于这三大特点,使千年古盐田闻名遐迩。“古”是因为它时间长久,据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且每个盐槽保存非常完好;“神”是千年古盐田有着东坡盐槽、古盐铺、白玉盘、仙人脚、千年龟石等神话传说;“奇”是一垄一垄的盐田旁边摆放着7300多个形态各异的砚式石槽,当真正身临其境仔细地观察,才会发现它“奇”的奥妙。
每年农历三月至六月是盐田村的晒季,盐工凌晨四、五点即要赶到盐田,耙泥翻晒,过滤卤水,再放入火山石石槽中曝晒,“洋浦盐田,朝水夕钱”意指下午即可收盐。砚式盐槽晒盐是一种非常原古老的制盐手法,所造之盐称“老盐”。这里的盐制成要经过“蓄海水”——“湮盐田”——“茅草过滤”——“石板晒”——“收盐”等几道工序。
“蓄海水”:每月大潮时海水会淹过海边的盐泥,盐泥有汲取海水中盐份的功效
湮盐田:当海水退潮后,盐工们再将盐泥用耙子耙松经太阳晒上3天蒸发后盐泥就含有很高的盐份了。
用带齿的木耙纵横交错耙地,使泥松软充分暴晒三天。
茅草过滤:之后再将含有盐份的黑海泥放进盐池,盐池底部是由席子铺成的过滤器,在泥上再浇入海水过滤,过滤出来的水从盐池流入另一侧的池里就是卤水了
所谓盐池也就是在盐田上开挖的一个2米宽、3米长、1米深水池,下面垫着竹片(半年换一次)和茅草(2个月换一次),起到过滤作用。
用木板耙将晒好的泥放入盐池
盐泥倒入盐池,然后搅拌人跳进盐池,用脚密密实实地踩踏,再浇满海水,盐池底部铺着竹席或稻草,用来过滤卤水
盐泥进池后,盐工需要脚踩踏实,再注入海水,过滤一天得到卤水(饱和盐水),此时盐工会折下一种长在盐田边的植物黄鱼茨的茎杆放进卤水池,只有黄鱼茨茎杆漂在水面才是真正的饱和盐水,否则还要太阳反复暴晒才行。
收集卤水的卤水池。
盐工日常放工具的地方
石板晒:把卤水倒进盐槽,暴晒一天后等水分蒸发掉,留下来的就是盐了。
坛子里装的都是卤水。
收盐:清晨6点将卤水倒入盐槽,暴晒一天后,卤水经过烈日的蒸发后得到的就是雪白的盐巴了。有时在盐槽上可以看到水晶般的盐晶。下午五点就可以用铁板刮盐,收入竹筐了。
古盐田出产的盐巴,白如雪,细如棉,咸味适中纯真,不带苦味,是盐焗食品的上乘调料。老盐巴还具有清热退火、清毒散淤的功效。目前盐田年产盐五百吨。 盐工家中的盐田是一代代传下来,先人到底做了多少年盐工,要翻看族谱。
“洋浦特产生态盐”,一斤盐从原先的一元卖到五元,颇受不期而至的游客欢迎。
弯弯曲曲的石道在盐田间纵横,连接盐槽、滤池和卤水池,那是盐工用来挑卤水和收盐的。
千年古盐田已经申报物质遗产,但显然保护不够。一座座新坟立于盐田之中。下图保护去界桩。
古盐田处得坟墓。
一座座坟墓夹杂在古盐田中。
事实上,千年古盐田正面临着生存发展危机。海南是一个缺碘省,不加碘的食盐不许销售。盐田村承袭古法生产食盐,并无证照。
虽然晒盐的工序不是很多,但繁琐而辛苦,贵在坚持了千年的时间。在那个贫穷年代人们只能拿着晒好的盐去村外换粮食吃,可以说盐就是命根子。因为盐田村紧邻大海,周围土地贫瘠,只能种些木薯,但产量极低。有盐才会有生计。过去,盐田村的男丁很少到村外打工,安心在家学晒盐,只因盐田村晒出的盐品质高,卖价高,收入有保障。相对于出海打鱼的高风险,种地靠天吃饭,晒盐的活儿收入高且稳定。
下图为废弃的盐田。
盐田前的高楼大厦。
现在,洋浦工业发展迅猛,很多年轻人选择到工厂工作而不是干这又苦又累的晒盐活儿。主要的原因是买盐的人少了,人们都选择了方便卫生实惠的加碘细盐,盐田出产的盐大多是慕名而来的游人买去泡脚用,有治疗脚疾的功效。收入少了,从事晒盐的人也便少了。
盐工最怕下雨,遇上暴雨,所有的工作都会白干。
盐田鸟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