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长精神(一)
□杨长春
坐上车,去开封,到清明上河园看《大宋·东京梦华》大型实景演出,想到就要体验千年之前的宋都风情,心中难耐一种莫名的兴奋。
同去的几位朋友,对历史很了解,对文化很知情,对现实很关注,对开封也多有特殊的感情,一路上止不住七嘴八舌谈论开封的今昔。
开封曾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开封曾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都市;开封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都市;开封曾经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高峰;……
在朋友们对宋都东京的描述声中,我想起新千年之初发在《纽约时报》的那篇著名评论。那是一篇特意用汉语作标题的文章,题目是《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在那篇文章里,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多次以宋都东京作为参照来警醒世人:“我们这些纽约客切不可狂妄自大,回望中国中部消失在历史尘埃里的大都会开封,也许会使我们更清醒。”他在文章中这样列举“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公元1000年是中国的开封,公元1500年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公元2000年是美国的纽约”,“今天的开封肮脏贫穷,连个省会也不是,地位无足轻重,所以连机场都没有。这种破落相更让我们看清楚了财富聚散的无常。11世纪的开封是宋朝的首都,人口超过一百万,而当时伦敦的人口只有15,000左右……”
记得当初阅读这篇文章,作为一名河南人,自己的感觉可谓一言难尽,有失落,也有自豪,有痛惜,也有期待。再听着身边朋友用不同语言发出的共同声调,我突然明白,作为国都,开封其实埋藏着河南人最辉煌的梦。我今天去看的《大宋·东京梦华》,将会看到河南人最华丽的梦境,甚至看到当时中国出现在世界上的最繁华场面。
坐在看台上,面对着亭台楼阁,湖光明月,我开始有点担心:70分钟的演出,究竟能让我感受到多少千年之前的鳞爪?
当然,要再现当年的辉煌,线索还是有的,光大众熟知的线索就有许多。
一是张择端那幅长达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在那幅妇孺皆知的长卷上,亭台楼阁,勾栏瓦肆,漕运虹桥,城阙通衢,勾勒出一幅盛世景象;更有人头攒动,百舸争流,骑马坐轿人招摇过市,拖儿带女者熙熙攘攘,闲者斗鸡走狗,喝酒观光,忙者挑担拉纤,引车卖浆,市井人气呈现出一片热闹和旺盛。这是宋都汴梁留在我心中的最直观画面,一旦让画面中的人物活动起来,我们所面对的岂不就是千年之前的活生生的世界!
还有更详细的文字描述,这便是《东京梦华录》,作者孟元老本人便是宋都繁华的亲历者和知情人。他说他写这本书的动机,就是为了让人记住当年东京的风貌风情。他在本书序言中明确说明,靖康之后,自己“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
正是具有让后代得睹当年东京之盛的明确目的,所以,作者在《东京梦华录》中,对自己的耳闻目睹做了尽可能详细的记述,他不仅描述了看得见的王孙名*,画阁青楼,雕车宝马,绣户珠帘,茶坊酒肆,柳陌花衢,春游夜宴,金翠罗绮,而且解释了廷杖礼仪,婚丧嫁娶,店铺规矩,节令行为等看不见的风俗民情。这本书是一种“立体的”描述,它使读者对宋代东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应当感谢孟元老为我们保留了一个鲜活的世界,阅读《东京梦华录》,闭上眼睛,无需发挥更多想象,在我头脑中便会浮现出一个活动着的宋代都城。
还有那个时代文人骚客充满感情的伴唱。几乎所有人都承认,在宋代,中国文学达到一个高峰,尤其是宋词,将人们对世界的观感体验表述得更加具体,更加细致,更加委婉,更加动人。一批批生在东京或者怀念东京的词人,写下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这些词章,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哀婉咏叹;也有“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振臂高呼;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市井别离;也有“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葱葱佳气锁龙城”的万国来朝;有“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场面描述;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生咏叹。这些吟咏,使历史记述中的黑白东京立即变成彩色的世界,使宋都东京不仅浮现在我的脑际,而且拨动了我的心弦。
线索,还有许多。资源,也还有许多。记得《大宋·东京梦华》的主创人员曾说,一千多年前,画家文人将现实的东京变成画卷文字,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他们要将宋都东京从画卷中搬入现实。他们要让今人可以直接面对宋都,走入宋都,尤其是河南人,可以在这里重温一个最辉煌的梦,可以在这里增长信心和精神。 (20)
东京梦华长精神(二)
杨长春
夜幕降临,星辰满天。没有舞台,没有幕布,水光潋滟,亭台默立。一朵莲花从湖面远处飘来,莲花开处,一群宋装歌女弄乐曼舞,将我们的目光向历史深处拉去。
这种大规模的实景演出,是近年来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没有舞台的阻隔,没有虚假的道具,使观众一下便进入眼前的世界。几百人的演员阵容,雕车楼船,宝马驼队,为了营造最逼真的场景,他们投入一亿多元的资金,还原了宋都东京的一片天地。
还有更强烈的感官刺激,这便是借助现代科技制造出的奇幻的声光效果。看画是静态的平面浏览,读书更是间接的文字阅读,当我面对《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时,我的感官立即被全方位调动,五彩缤纷的灯光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乐声炮声马鸣声鸡犬之声汇集出一片喧闹的世界,目迷五色,耳惑八音,我立即像孟元老一样,进入了梦中的华丽世界。
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一个综合国力强大的帝国。运粮船在浆声里穿梭,仪仗队在灯影里行走,金戈铁马在战旗下奔驰,行走的驼队、觐见的使节、进贡的美人,交错出一幅万国来朝的盛景……
还是引用西方学者的一系列总结作为对这些场面的概括吧。德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宋代中国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麦克尼尔认为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这样总结宋代经济:“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东亚研究及历史学教授汉学家伊佩霞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一书中说:“11世纪、12世纪、13世纪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我看到了热闹的市井,繁荣的商业。挑担的,推车的,斗鸡的,杂耍的,楼堂馆所里有丰富的夜生活,行商坐贾交易着来自各方的物产,触目所及,完全是一种商业城市的场面。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宋朝是“黄金时代”,他在《全球通史》中说:“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肖尔在合著的《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说:“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美国耶鲁大学中国现代史教授乔纳森·斯彭斯在2000年1月1日《新闻周刊》刊登文章,这样评价宋朝:“上一个中国世纪是11世纪。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它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宋朝的首都在东京汴梁,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人口达百万,是世界最先进最繁荣最庞大的城市。”
我看到了处于当时世界上游的科技水平,以及影响至今的文化内容。
帆船在航行,火炮在轰鸣,上元节之夜灯火阑珊,千古名篇在耳畔回响,仕女在灯火明灭中轻歌曼舞,恋人在宋词意境中诉说心曲。
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认为,宋代文化和科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可称之为成熟时期。深奥的散文代替了抒情诗,哲学的探讨和科学的描述代替了宗教信仰。在技术史上,宋代把唐代所设想的许多东西都变成了现实。”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还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系博士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完全可以将这些世界一流学者的赞叹,看作是对《大宋·东京梦华》所表现世界的鼓掌。虽然这台晚会不可能将这些令人赞叹的内容包含殆尽,但是它所营造的盛世氛围已经感染在场的所有观众,面对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人们重温了一个令河南人自豪、让中国人骄傲的梦境。
带着期待进场,带着留恋离去。在散场走出观众席的那一刻,我听到了一片感叹。(21)
历史在这里再现
朱霞
作为古城,开封对我充满诱惑,阅读宋词,我对这座城市又多了几分神往。悠久的历史,使开封充分体现了中原的文明,深厚的文化积淀,使这座七朝古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我一直坚信古老的历史可以拓宽人的视野,也可以让人跳出现实的羁绊,体会到一片更为广阔的精神境界。
在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又一次踏上这块土地,用脚步去寻找已经失落的历史。透过古老的城墙和依然保存下来的建筑,我真切感觉到了历史的悠远。游走在开封的大街小巷,明知道这里已不再是以前的东京,却依旧用虔诚去仰望这座城市,历史远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忘记曾经的历史。
带着探古访今的思想,我走进了清明上河园——这个据大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复原的景区,去寻找大宋的历史足迹。因为有了清明上河园,开封多了许多韵味,清明上河园也让世人了解了开封。在这座园子里游园寻梦,古代离现代很近,市井离高贵很近,庸俗离高雅很近,梦想离现实很近。
《清明上河图》很大,看图看的是一种气;清明上河园很大,游园游的是一种味。它向世人展现自己的风采和味道,叫往来的人入梦。
白天在清明上河园游玩,欣赏园内的风景和演出,晚上吃过园内东京夜市上的小吃,再去看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一天的安排让游客觉得张弛有致,非常惬意。
清园的夜色与别处夜色不同,岸边的堤坝上,碧绿的垂柳似少女的裙摆,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最可爱的是倒影,几分朦胧,几分清晰。水面小船几艘,在灯光月影下,清明上河园的每一处景致,都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
夜空似藏青色的帷幕,点缀着闪闪繁星,让人不由深深地沉醉。星光灿烂,风儿轻轻。以天为幕,就这样坐在皇家园林区的景龙湖畔,享受着初秋夜风的清爽,眼看着《大宋·东京梦华》水上实景演出在一阵琵琶声里拉开了序幕。
岸边的亭台楼阁华灯齐放,映衬着周边景物也烟雾缭绕,倒影叠叠,如梦如幻……时光仿佛倒退一千年,将我不知不觉带进千年前的北宋王朝……
在八首宋词的旋律中,《大宋·东京梦华》把精心营造的一幅幅恢弘绚丽、如梦如幻的精彩画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宋词是宋朝文化的代表之一,要考究宋朝文化,必须先对宋词有所了解。一直喜欢宋词的韵味,面对《大宋·东京梦华》演出,我好像更加体会到了宋词的魅力。一首首经典的宋词,伴随着时而舒缓时而悠扬的音乐,引导出一个天空、水面、地面三维立体的实景舞台,生动地再现了宋代都城的繁华盛景和大国风范。无论是苏轼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是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还有岳飞悲壮的《满江红》,都被实景演绎得淋漓尽致。联系历史听宋词,我分明可以感到,历史,就在宋词中延伸!
与宋词基调相呼应的,还有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的底色和线条。在那幅名画里,张择端勾勒了一幅幅热闹的市井场面,这些底色和线条,和宋词旋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再被现代声光手段诠释成斑斓的场面,再次展现了一个旧王朝的衰落与宋王朝的兴起、发展、鼎盛时期的一幕幕场景。亭台楼阁、香车宝马诉说着宋代汴梁的雍容华贵,汴河上的运粮船队体现着大宋帝国的富裕与殷实,战马炮船显示着大宋帝国的国力强大,还有大宋皇帝端坐皇殿接受万方朝拜的风度,几百名舞女的婀娜身影展现出来的风韵,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着这片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没有舞台的阻隔,伴随着宋词的韵律,我们不觉走入一段厚重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