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西乌珠穆沁草原,风裹着草香掠过泛黄的草甸,吉仁高勒镇吉仁嘎查牧户邢建国的身影,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自家草场——不是照看熟悉的牛羊,而是盯着那群踱着步、慢悠悠啃草的羊驼。“这些‘萌客’来草原满一年了,没闹过半点适应问题,反倒帮咱把草畜矛盾的大难题给破了!”他蹲下身轻轻拨开草叶,露出底下鲜嫩完好的草根,眼角眉梢满是藏不住的欢喜。
故事得从去年六月说起。那时邢建国专程跑到苏尼特左旗,去考察全国最大的羊驼养殖基地。一见到那些浑身卷着茸毛、温顺低头啃草的“毛孩子”,他心里抱着“试一把”的想法,通过与基地合作引进了400余只羊驼,想看看这“远方萌宠”能不能在乌珠穆沁草原扎下根。
如今再看邢建国的草场,羊驼低头啃草的模样成了最特别的风景。“它们跟绵羊不一样,嘴巴‘挑’得很,只啃最顶上的草尖,草根一点不碰,食量还不到绵羊的一半。”邢建国指着远处扎堆的羊驼笑出了声,更让他惊喜的是,400多只羊驼养了一整年,6000多亩草场里,居然只吃了不到600亩的草。剩下的草都雇人打完囤起来了,一部分留着给自家里的牛羊,还有明年开春回来的羊驼当饲草,另一部分进行出售,光卖草料也能增加了收入。

据了解,这些“萌宠”格外守规矩——排便都集中在一片区域,清理起来省劲儿,也不会让粪便散得满草场都是。试养这一年,邢建国没额外添过其他的设备,羊驼跟着牛羊一起散养,比预想中好饲养。不过邢建国也有件挂心事:“家里棚圈设施有限,过几天得把这些羊驼送回苏尼特左旗过冬,等明年开春,再把它们接回草原接着养。”
生态账算得明明白白,经济账更让邢建国底气十足。“现在成年羊驼一只能卖到3万,小羊驼也能卖到2万左右,比养牛羊划算多了!”他给记者算了笔细账:羊驼全身都是宝,绒毛能加工成围巾、被子、肉和胎盘也有商家主动来打听收购。“以前守着老法子养牛羊,忙前忙后一年也攒不下多少钱,现在有了养羊驼这条新路子,日子总算有了奔头。”邢建国说道。
如今,邢建国的羊驼成了草原上的“小明星”,邢建国心里也有了新规划,等明年羊驼从苏尼特左旗回来,想再多引进一批扩大规模带动周边牧户,让更多人靠这萌家伙过上红火日子。
从遥远的南美洲高原,再到辽阔的乌珠穆沁草原,400余只羊驼的“跨洲安家”,不只是一次物种引种的成功,更给草原畜牧业转型蹚出了新路子。在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平衡点上,羊驼养殖这份“新答卷”,正让邢建国明白:守住草原的绿,才能捧稳生活的甜;找对产业的新方向,就能过上更有盼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