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微信群里得知《翰墨生香——王家大院馆藏书画录》付梓出版,还顺便跟郑建华兄调侃了一句“闻香久矣”,一来为表达祝贺之意,二来则聊解渴盼之情。未料今日建华兄即光临鄙所,惠赠一册,惊喜之余捧而观之,顿觉暖意融融,斗室生香。
说起此书,颇有渊源。早在前年建华兄就和我提及成书意向,他说此事由王家大院管理处主任秦彩焰提议,并已列入工作计划。据建华所言,王家大院开放已二十余载,接待游客早已无法计数,其中不乏高官贵胄、专家学者、社会才俊、文化名流,或有诗词歌赋为大院增辉,或有签名寄语为古堡添色,可谓朱玉盈匣,琳琅满目。而其中墨宝签名尤为可观,粗略捡拾不下数百,实不愧大院“风雨经年,名声日隆”之珍贵见证也。然而与其将这些名家手迹入库尘封,束之高阁,又何如辑录成册,以示世人。存文脉之精,光大院之名。听兄所言,我当即抚掌而笑,深表赞同。随后此事在秦主任的鼎力支持下正式启动。在编辑过程中建华兄还多次就此书章节编排、装帧设计等问题多次与我交流意见。有此机缘,我也一直关注着工作进展。好在编辑校对虽然繁琐艰难,但心血付出终成硕果。福也,幸也,恭祝王家大院又一文化精品面世!
愚以为,所谓文化,一是创造,二是积淀,三是留存。王家大院景区初为静升西王氏所遗宅居,静升王家自元代迁居当地,耕读传家,由商而仕,历经数百载家业兴隆,枝繁叶茂,有牌坊、祠堂、院落、里巷等大量遗存保留至今。王家用数百年之光阴创造文化,积累文化,其价值不仅在灵石,在全国,在全世界也称得上是一笔丰厚遗产。此乃为创造与积淀,纵观古今殊为不易。那么第三便是留存了,这无疑是当代乃至后人的重大课题与使命。犹记得耿公彦波当初在灵石主政,高瞻远瞩,大刀阔斧,顶着各方压力厥成旷代伟业。作为第一代文化守护者,他们书写了大院文化的首个精彩篇章,而后人得以承继发扬。如今的王家大院以“王家归来不看院”“华夏民居第一宅”的响亮名片蜚声海内外,并带动了更多致力于保护与发掘大院文化的热心守护者。正因为有这样代代相接的文化守护者,大院文化才愈发显示出其精深厚重,也愈发吸引来更多关注的目光。这既是留存的意义,更彰显出文化古迹的无穷魅力。
是书装帧精美,规模宏阔,洋洋大观,内蕴深厚。章节上编辑独具匠心,科学排布,根据内容特点、作者身份的不同分设“领导翰迹”“大家墨宝”“仁人寄怀”“签名留念”等四个篇章,各安其所,各归其类,读者依此检索极为方便。内容上也是样式丰富,各具品味,其中有签名、题词、书翰、丹青,以及诗文联句、感言寄语,加之大开本设计,影印逼真,真可说是篇篇精彩,字字玑珠。
领导翰迹中,既有朱镕基、陈至立、马万祺等国家级领导人,又有王庭栋、孙文盛、陶鲁笳等省部级官员,还有吴艳萍、温暖这样的乡贤耆宿,使得此书无比庄重,极具分量。记得当年朱镕基总理莅临王家大院时,在灵石曾轰动一时,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头百姓,皆争相目睹,热议不断。朱镕基总理一向为人低调,出行各地轻易不动笔墨,但在游览过王家大院后兴致盎然破例留了墨宝。既可见大院之珍奇不凡,又体现出总理之特别关怀。
大家墨宝中,既有罗哲文、郑孝燮等国宝级古建专家,还有姚奠中、余秋雨、马未都等文化名宿,也有力群、刘炳森、范迪安等书画巨擘。想当年在王家大院开发之初,罗、郑二老便曾给予极高评价,罗哲文先生题词“王家大院,国之瑰宝”,郑孝燮先生更有“百来不厌,百看不厌”的感叹。此外,如蜚声中外的乡贤兼书画大家力群先生盛赞“民居文化,艺术殿堂”,成就卓然的山右大儒姚奠中先生感叹“前修业绩,留此鳞爪;文化之舟,来世之宝”,皆为谆谆寄语,激赏之言。
这里面不得不提的还有我们的好县长,开发王家大院居功至伟的耿彦波先生,耿公离任灵石多年后重回大院,不由得感慨万千,挥笔写下:十年王家非寻常,不思量,自难忘。耿县长为王家大院倾注了大量心血,虽然离开灵石后又在晋中、大同、太原等地大手笔做成了更大规模更引人注目的人文景点,但重回王家他依然难掩激动之情,如之感慨令人泪目。
其它篇章中也大多为名人手迹,大家书画。这些作品虽尺幅不一,内容各异,却无一不在抒发对王家大院的观感及对于古建文化的思考。作品虽个性不同,但内涵却同样深厚。有的深思熟虑,诗词联赋,精言佳句,令人读之含英咀华,美不胜收;有的看似脱口而出,直抒胸臆,但笔下盛赞之情溢于言表;还有的虽片言只语,却也点评精到,尽显风范。总之,卷内作品皆称得上诗词韵味独具魅力,书画艺术各具风采。
盛世盛举,精彩呈现。此书必将为大院增色扬名,大院亦将因此书而更显其宏富!
转载自:山西王家大院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