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行之白鹿洞书院
2012-4-20 9:53:11
访问量:2804496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约10公里处的后屏山南麓,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绕。书院始建于唐代,相传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前后),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籍、文具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940年),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为南康(今九江星子县)郡守时,重建院宇,在此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条规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从此吸引了历朝历代海内外知名学者如陆象山、王阳明等人在此讲学而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几百年“讲学式”书院的楷模。朱熹的理学成为南宋后的官方哲学,元代恢复科举后,朱学更被定为科场程式,从此列为儒学正宗,一直到清末才止。朱熹成为了孔子、孟子之后的儒学第三人“朱子”,可以说朱熹的学说影响了中国历史七百年。(以上摘自网络)
我们的大巴司机应该是第一次跑庐山,要不是导游的指点,他肯定就错过了白鹿洞书院的岔路口。也难怪,大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岔路,路口窄窄的,两旁杂草丛生,附近也没见什么醒目的路牌,要是从这路口里窜出来一辆拖拉机倒是不奇怪。
我们的大巴将信将疑地缓缓驶入岔道,随着逐渐地深入,两旁出现了微微隆起的山丘和高直的树木,巨大的树冠将道路完全遮盖起来。大巴里一下子暗了起来,伴随了一路的暑气瞬间消失。前方的山间谷道地势越来越低,路边的山势越来越高,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幽长的隧洞。早就知道白鹿洞书院,也早就知道这个白鹿洞不是山洞,此时我知道了这个“洞”字的由来。就象毛主席老家韶山的滴水洞,古时的人们大概喜欢将这种山间较封闭的低洼峡谷称作“洞”。
路很长,也很窄,其间还经历了一次大巴间的会车,那可真是擦肩而过,听得树枝在大巴右侧不断地敲打、刮蹭车身,估计我们的司机很受伤。有人问导游,既然里面有这么个著名的去处,为什么不将这道路拓宽一下呢。导游说里面的停车场很小,停不了几辆大巴,要是在前阵子的旺季日子里,大巴车是开不进这条谷道的,都只能停在外面的大路边,游客得下车步行几公里。而这道路两边的树木都是千年古树,砍一棵就少一棵。真要把路弄宽了,把树砍光了,白鹿洞书院就得改名叫白鹿谷书院了。看来我们的运气不错,巧巧地避开了暑期旺季,免了这几公里的步行。
突然间眼前豁然开朗,道路的尽头是块宽阔的山间谷地,谷地中那青瓦白墙的古建筑肯定就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了。
01
迎面是白鹿洞书院的大门,上面那“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是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李梦阳在任江西提学副使时所书,此人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留下了很多关于白鹿洞书院的诗篇。
02
白鹿洞书院建筑群南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名“贯道溪”,取自孟子“吾道一以贯之”。
03
04
面对着贯道溪,从西到东一字排开五个院落,分别是“先贤书院”、“棂星门院”、“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每个院落都是沿南北中轴线的布局,建筑坐北朝南。这五座院落相对独立,各自拥有自己的主体建筑和面朝贯道溪而开的大门。五个院落之间内部又有门可相互贯通,一道白净的青瓦围墙将五座院落在外观上围成一个整体。书院内古木参天,书院外茂林修竹,门前流水潺潺,泉清石秀。难得一个夏日里的清凉之地,喧嚣中的宁静之所,的确是一个念书的地方。很佩服古人的眼光,李渤兄弟能从洛阳跑到此处隐修,朱熹能果断地在此创建书院,陆九渊、王阳明、李梦阳等能积极地来此讲学,皆为不俗之人,此乃不俗之地。
05
进入白鹿洞书院大门,右手边是贯道溪,左手边就是五个院落中的西边第一个院落先贤书院。门上的“先贤书院”四字是明代书法家李时达的真迹。门右柱上还有块牌子“朱熹纪念馆”,是当代XX家李铁映的真迹。这两个姓李的所写的字挂一起,高下立分,我索性调低照片的亮度,为其中一个姓李的遮掩一下下。这时讲解员将我们从导游手中接过,首先叫我们注意先贤书院中的那个“贤”字的上半部,右“忠”左“臣”,合起来一个“忠臣”,也就是说只有忠臣当得一个“贤”字。
06
进得院门,穿过一个小花园,前面有一个过道门,门内高悬“洞贤天下”牌匾。口气很大,跟湖南长沙岳麓书院门口那对“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有一拼。
07
08
门内又是一个花园,比第一进的小花园要大不少。园中有座四角的亭子,上有匾额“丹桂亭”,亭内有石碑一方,上书“紫阳手植丹桂”,是光绪四年(1878年)时任赣州知府的岭南人曹秉睿所题写。亭前左右各有一花坛,种着桂树两棵,枝繁叶茂,看上去很有些年头了。紫阳是朱熹的号,难道这两颗桂树真是朱熹亲手种下?那得有八百多岁了吧。在这八百朵年里,这两颗桂树居然没被希冀登科折桂的万千学子们把树枝给折光了。讲解员说我们来得早了点,要再晚上个二十来天,就可以闻到那满园的桂花香了。
09
花园的东、西、南、三面是碑廊,里面墙上镶嵌着宋至明清古碑刻一百二十多块。碑刻中有很多名家手笔,前面提到的手书“白鹿洞书院”五字的李梦阳的真迹也在其中,这些碑刻中最著名的当属明代紫霞真人用蒲草书写的《游白鹿洞歌》。可惜讲解员并没有留下时间给我们一一观摩,就连《游白鹿洞歌》碑是那座碑廊中的哪一块也没说,就带着大家继续前行了。
现自网上抄录《游白鹿洞歌》如下,与大家共赏,以补遗憾。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视人世烟云重。
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
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
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
另外我对古建筑中的门联很感兴趣,这次也专门注意抄录了一下,有个别篆书或草书一时无法辨认,回家后都通过网络搜索一一对出。
东厢碑廊外柱楹联:
十步之内有芳草;
广厦所育皆英才。
10
11
12
13
这第一个院落先贤书院的主体建筑是丹桂亭北面的并列着的“报功祠”和“朱子祠”。两座建筑的规制、大小相同,均为四柱五开间硬山顶的砖木结构。其中西侧的报功祠,是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所建。讲解员说里面是祭祀李渤、周敦颐、朱熹等有功于白鹿洞书院的人的,不过她并没有带我们进入报功祠,而是走进了报功祠东侧的朱子祠。作为先贤书院的主体建筑,朱子祠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时任南康知府张象文创建,专祀朱熹。朱子祠正中的北墙上是线描的朱熹画像石刻,像左立张象文手书《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立朱熹所撰《白鹿洞书院学规》,上悬康熙所赐“学达性天”金字匾额。画像两面的墙上是周敦颐、程颐、程灏、陆九渊等理学、心学大师以及朱熹十四弟子的画像。周敦颐与两程都是理学上的先行者,是朱熹的前辈,在此也只能同朱熹的弟子一样陪祀两侧,可见朱子之地位。
朱子祠门外柱楹联:
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
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
14
15
16
讲解员的语速很快,匆忙地讲解完朱子祠后,就将我们带到了朱子祠的侧后方。开始讲起了白鹿洞名称的由来,讲起了白鹿洞有白鹿名却无白鹿的困窘,讲起了管理单位如何花巨资从西班牙引进了一对白鹿夫妻,让白鹿洞无白鹿从此成为历史。最后是一串摸摸白鹿头,怎么怎么样的吉祥话,以及三元钱就能去看看白鹿、喂喂白鹿、摸摸白鹿。三元钱倒也不多,几乎没人不愿意出,就算是看个新鲜吧,总比去动物园看熊猫便宜吧。白鹿被圈养在朱子祠后的山坡上,没想到这对白鹿夫妻已经有了个爱情结晶,一只怯生生小鹿被游客手中的空心菜吸引,正在犹豫着是否上前啃一口。相对于小鹿的羞怯,它的父母已经很习惯于面对观众了,随便你拍照,随便你拍头,只要你手中有空心菜。我妻子好不容易用空心菜将雄鹿引到身前,女儿却象小鹿一样怯生生地不敢下手,最后还是便宜了我,又摸头、又摸角的,看来将会吉祥得不得了。不过也有人当场质疑白鹿身上白色的真假,因为那只小鹿的毛色不是白色的,而是跟普通的鹿一样的浅黄褐色。记得中央十台曾经播过一个动物科普方面的节目,说的是鉴别两种体型、外形都一样却毛皮颜色不同的动物是否是同一物种,只要看他们生下的后代在长大前是否一样的毛皮颜色。也就是说这对白鹿生下的小鹿和普通鹿生下的小鹿毛皮颜色是一样的,那么这对白鹿就不是什么新物种,和普通的鹿是同种的,说到底,不过就是白化了的鹿而已。
17
18
前面说过五个院落相互独立,却内部又相互贯通,15图中这个小门就是联通各个院落的,16图中的这个院门也是联通两个相邻院落中的花园的。
19
先贤书院的东面的是第二个院落棂星门院,这个院落是当年学子们祭拜孔子的地方。棂星门院的大门就是这座石质牌坊,这个院落名称的夜来自于这座牌坊。这座六柱五门五楼的冲天式牌坊学名叫“棂星门”,古代传说“棂星”即“文曲星” ,以它命门,意即此处人才辈出,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之意。现存的这座棂星门已存在了500多年,它是白鹿洞书院里面的一个重要的古迹。
20
21
棂星门后是一个水池,名“泮池”(又称“莲池”),自古有在学府前建泮池能振兴学业之说。池上有座单孔石拱桥,名“泮桥”,不过现在叫做“状元桥”,可能叫状元桥更有彩头。妻子连忙带着女儿从桥上飘过。
22 泮池两侧有“泮斋”,这两座相当于东西配殿的建筑内,西泮斋陈列着“历代名人与白鹿洞书院”,我没有进去,只是在门前拍了个白鹿洞原主人李渤的半身像。导游介绍说东泮斋里有江西历代进士题名录,中国古代历代进士数量最多的省份,江苏第一,浙江第二,江西第三。历代状元最多的省份,江苏第一,江西第二,浙江第三。江浙多进士,历来如此,在此为我们江苏骄傲一下。江西不弱于江浙,倒是第一次知道,没想到江西人文如此之盛,白鹿洞书院应该居功不少吧。
23
24
状元桥北是礼圣门,应该说这才是整个白鹿洞书院的正门,原为先师庙门,亦称大成门,宋、明、清历朝均有重修。目前此门是1980年重新维修的,门十扇,廊式,隔为空心几何图案,两侧有阁,硬山屋顶,屋脊东西两头饰陶龙。门上挂原南京军区政委杜平所书“正学之门”四字匾额。
礼圣门外柱楹联:
诏有格言,求真才与真学;
教无异术,体至理于常行。
古往今来,先圣后贤同脉络;
天高地下,四时百物共流行。
礼圣门内柱楹联:
无丝竹之乱耳;
乐琴书以怡情。
25
26
27
28
29
30
31
穿过礼圣门,是个花园,花园的北面就是这个院落的主体建筑礼圣殿。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语意。始建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现存的大殿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提学冀霖重建。礼圣殿主体为重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周环以廊。砖木结构,以木柱支撑,其石柱础,浮雕缠枝纹饰,为明代遗物。整个大殿巍峨宏丽,气势庄严。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殿北墙正中有孔子行教立像石刻,是1980年维修时摹刻的唐代吴道子所绘孔子像。像上有康熙手书“万世师表”匾额。左右有朱熹书写的“忠”、“孝”、“廉”、“节”四大字。殿中左右有线雕四圣像石刻,分别为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左右两侧壁有十二贤线雕小像。礼圣殿外有竖额“礼圣殿”三字,额下有原南京军区政委杜平所书“生民未有”横额。
礼圣殿外柱楹联:
德冠生民溯地劈天开咸尊首望;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孔子像侧楹联:
书院中你讲一场,我讲一扬,众言淆乱折诸圣,宗门大启;
庐山上释家几处,道家几处,二氏逃归斯受之,庙貌赫临。
32
棂星门院东面的是第三个院落“白鹿洞书院”,和大门口的“白鹿洞书院”重名。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当代书法家赵朴初来参观白鹿洞书院,当时的书院管理方请他给这第三个院子题字,他拿起笔就题了“白鹿洞书院”五个字,管理方也就只能挂在了第三个院门上,所以这第三个院落也就叫做白鹿洞书院了。
33
34
这个院落的中央有座二层的木构庑殿顶的御书阁,始建于南宋,现阁系清康熙年间所建。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赐《十三经注疏》、《廿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集》等书,南康知府周灿请建阁珍藏,康熙五十四年(1715)又由南康知府叶谦、毛德琦重建。御书阁内东边有木板楼梯可登楼,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阁南北各有六门,门上段为窗棂格,下为方框裙板。楼上向南有门,四面皆为棂格通风窗,周环走廊。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同志曾由武汉到达庐山白鹿洞书院,住在御书阁,从事革命活动。
御书阁外柱楹联:
泉清堪洗砚;
山秀可藏书。
35
院落的北面与隔壁礼圣殿并列的大型建筑是明伦堂,又名彝伦堂。明正统三年(1438),南康府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江西提学佥事苏葵重建。砖木结构,白墙灰瓦,人字形硬山顶,四开间,前后均有门和窗,前有走廊。明伦堂是整个白鹿洞书院的讲堂,也就是现代学校里的教室。明伦堂面积较大,可同时容纳百名学生听讲。八百年来,无数学子在此求学,无数学者在此讲学,共同将白鹿洞书院推向辉煌。
明伦堂外柱楹联:
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
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
白鹿洞不是洞,不过现在白鹿洞书院内的确有个洞。据《白鹿洞志》记载:初,鹿洞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也就是这个南康知府专门命人在明伦堂后的山坡上修了个洞,自此白鹿洞里就有了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继任南康知府何岩觉得“洞中无鹿,寥寥无意趣”,就请石匠雕一跪姿石鹿放在洞中,于是白鹿洞又有了鹿。有鹿有洞,终于完美了。洞上还修有一高台,名思贤台。
记得儿时父亲曾赴庐山疗养半月,在他带回来的照片中,有与白鹿在洞中的合影,从此就知道了白鹿洞书院中有个洞,洞中有个石雕的鹿。只是这次的白鹿洞书院之行,讲解员根本就没有提到过这个洞和这个石雕鹿,更不用说带我们去看了,很大的篇幅都着落在那一对活生生的白鹿身上了。也难怪,有了真白鹿了谁还要看假白鹿呢,再说那个洞也是个假洞。另外都去看了真白鹿,每人三元的门票也是笔不小的收入,看假白鹿是收不到钱的。
白鹿洞书院的东侧是第四个院落紫阳书院,只是讲解员的脚步停在了院外,时间也不允许我独自进去一探了。听导游说里面的建筑相当于现在学校中的校长办公室和会议室。
36
紫阳书院的东面是第五个院落延宾馆,古时的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学生宿舍与学校招待所,现在仍作为宾馆对外营业,当然内部设施肯定是完全按照现代人生活水准来改造的了。游客如果需要的话,是可以住在里面的。我只是在去洗手间的路上在院门外匆匆一瞥,拍到了一座和整个白鹿洞书院建筑风格完全不同的建筑,一座白色外墙的二层小洋楼。
这座小洋楼外柱楹联:
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
九江学院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
奇怪!?这个对联的上下联字数怎么不一样啊?
37
独对亭,原为接官亭,朱熹亲建于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曾在这里迎接书院的弟子、讲师、来访的学者甚至学术上的对手。这个亭子见证了朱熹在白鹿洞的风风雨雨,欢喜忧伤。
朱熹在世时,他的的学术价值一直得不到当时朝廷的重视,这位在后代(尤其是明代)倍受推崇的大师在他活着的时候也与他所尊崇的孔子一样的孤独漂泊。这时他来到了南康,来到了白鹿洞书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传播自己学说的地方。他重建了已在战火中沦为一片废墟的白鹿洞书院,全身心地投入了书院的建设与管理。他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在这揭示中,朱熹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将其作为教学规范来约束弟子们。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制作讲义并亲自教学。离开白鹿洞书院后,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揭示》带到了岳麓书院,称之为“朱子书院教条”。
朱熹的晚年很凄凉,他的学说为当时朝廷所不容。在他逝世前,他的理学已被禁止传播,朱熹本人也被监视居住,弟子故交纷纷散去。直到朱熹故去,朝廷仍然禁止为其吊唁。朱熹的命运在宋淳祐元年(1241年)有了转折,这时朱熹已故去41年了。宋理宗赵昀御书《白鹿洞书院揭示》并赐给太学生,使该学规成为了天下读书人共同遵守的教条。《白鹿洞书院揭示》在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的一些学校里至今仍被奉为校训,被称为“白鹿洞精神”。
在朱熹故去的八百多年种,白鹿洞书院几经损毁。但朱子精神,或者说白鹿洞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人们前赴后继地走进白鹿洞,一次又一次地在废墟上重建白鹿洞书院。每个人都怀着朱熹一样的梦想,为这块文化净土奔走呼号,将白鹿洞的名字牢牢地刻在宗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丰碑上。 近代学者对朱熹的评价很矛盾,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的就不说了,负面的主要集中在“存天理、灭人欲”这句上,光看字面意思,这个理论确实可怕。应该这是一句被误读了八百年的话,首先这不是朱熹率先提出的,而是出自《礼记》,并由宋代儒学大家程颢、程颐发扬光大。其次朱熹为这句话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这句话就很浅显了,不难理解,这里朱熹所说的“人欲”并不是指人的食欲、性欲等正常的生理、心里欲望。由此可以看出其实“存天理、灭人欲”这个理论只是每个人自身的心性修炼,或者说是大家都应该达到的一个道德标准。君不见经过近代、当代近百年的反朱、反理学运动,现在的我们不是仍然将饮食上的浪费与性欲上的放纵贴上不道德的标签吗。
附《白鹿洞书院揭示》节略如下: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最后可惜一下,可惜这个非常适合读书的地方,这座砖头缝里都透着文化气息的千年育人之地,在那个很文化的革命中,成了育猪之所(很羡慕那年头的猪)。好不容易将猪赶了出去,如今却成了车来车往,人头攒动的旅游景点,逗弄白鹿的动物园,靠收门票维生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