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天池”游记
黄叶斌
一
在中学课本中,我们早就知道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常香玉的豫剧唱词“谁说女子不如男”,更是它在文学创作、民间传说和现代戏剧中得以广泛流传和影响深远的佐证。
据史料记载和考证,花木兰的形象是一种 “巾帼不让须眉”的中国女子的优秀代表,是女性人格和情操的集中体现。至于她的籍贯、身世、姓名的来源更是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如她的姓氏,有朱姓说、魏姓说、花姓说和复姓木兰说之辨,但是,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的花姓一说已经被大家所接受;如她的出生时代,有人说她是北魏人、有人说她是汉代人,有人说她是隋恭帝人、有人说她是唐初人,但是比较来看还是北魏人可靠些;如她的出生籍贯,有人说是河北完县人、有人说是安徽亳州人、有人说是陕西延安人,有人说是河南虞城人,也有人说是湖北黄陂人。
霜降过后的一个周末,我随着学校的旅游团队一起来到了这个令人产生疑虑和好奇心的地方——武汉黄陂区长轩岭街石门山。
二
这天阳光高照气温回暖。上午八点,我们坐在“三缘旅游”公司的大巴上,一路向东北方向欣赏着沿途的高楼大厦高速公路高架立交桥,聆听着车水马龙的进行曲,跨过天兴洲公路铁路两用长江大桥,约两个小时就滑到了目的地。
在进入旅游景点的大门右前侧,一块见方约2×5米的大石头侍立于游人面前,上面写有“木兰天池”四个朱红行草大字。随着导游的介绍,我们一路顺着潺潺溪水的欢歌逆流而上,走峡谷,穿小道,跨栈道,经过几个标有“龙吟石”、“龙池堰”“龙脊石”、“龙马石”、“龙珠潭”、“大瀑布”等景点字样的休憩点,来到了目的地“木兰天池”——当然,需要攀爬两道坡度约为70°的百米石质阶梯。顺着陡峭的坡度,这里开设了“滑草场”游乐项目,在瞬间的刺激和快感中,感受人的身体重心从高处的悠然变为谷底的沉重这样一种紧张而愉悦的人生体验。其实,这里就是天池的大坝,坝顶寛约5米,长约50米。大坝内的池水纯净而温柔,清澈而碧绿,如处女般自然淳朴,不事雕琢。据介绍,这里海拔600米,池水面积150亩。视线所及池水面积不大,可是,当我们在游船(约容纳20人)上经过约10分钟的航行后,才发现天池的秘密和容量隐藏在一座座山峰的背后,悠长而神奇。“天池”之水,如一匹刚刚被仙女织出的绸缎,新鲜光亮而质感细嫩;又似天然含情的眼睛,镶嵌在山林的眉骨之上。其灵秀的肌肤与身姿、灵性的内蕴与气质、灵动的魂灵与心曲,是那么光彩照人而又脉脉含情、那么羞涩生动而又娴静活泼!
上岸后,我们在游客如织的一排排农家饭庄的门前经过,向西北方向步行约一刻钟,来到真正与花木兰有关的高峡风情旅游区:这里有朱家山寨、木兰草原、动感河湾、外婆文化园和山里人家五大游览区。顺路向山坡走去,我们来到以百亩湖水为基地开设的走单丝体育运动项目处。人走在一根粗芯钢丝绳上面,两手抓住由网状尼龙绳保护的单丝索道,晃晃悠悠,十分小心谨慎才能步步为营向前移动。否则,身体重心把握不好,就可能在水面上空晃悠眩晕,如时空流转胆战心惊。时常听见游人的尖叫声和鼓励声。约百米长的索道走过后,回望也是觉得一种心智的磨练。
再往前走,就是花木兰的外婆故居了。那里面是一种人文景观,由栅栏围起来的一块平坦的草地上,搭建了一家农家小院。跨进院门,一间正房内的堂屋里,一位老大娘雕塑席地而坐于一架纺纱机前,身穿农家妇女的土布长衫,身子微微前倾,她左手喂放着纱线,右手摇动着纺纱车轴把柄,神情端庄而慈祥。在右旁席地而盘坐注视着她的,是一位年轻俊俏的少女——她就是花木兰了。在其大小门扉上镶嵌有两副对联:“宝剑光日月,金梭织春秋”、“青山绕户千峰乐,朱雀临门百鸟欢”,凹鎏木刻字,苍劲挥洒,颇有古风意味。在此,我们仿佛和木兰将军相遇,聆听她讲述替父从军12年的经历与金戈铁马的辉煌战果:“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出门看伙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将军替父从军后的选择和邻居的惊讶,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中国妇女的伟大人格的光辉!
在院落的南边,放置有一套农耕时代的农具,如木质脚踏抽水车、石碾、石磨、舂米石槽、风筐等等。院外面,还有几个圆锥型的两米见方的粮仓。离此农家不远处,又是体育运动项目:如走天梯、过晃桥等,许多游人在那里体验着欢乐。这些景物的复制与再现,显然是一种对民间传说和英雄故事的再创作,是一种对木兰精神的怀念与弘扬。
下山了,我和夫人放弃了坐索道的享受,而是一步步地追寻着木兰山的博大与雄浑,叩问着木兰之魂的回响。经过千余步的石阶印记(据游人说约有50层楼房高),在腿部肌肉酸疼几乎瘫地而坐的艰难忍耐下,在脱光外套大汗淋漓的情景下,终于回到山脚下的营地。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了,停车场旁的液晶广告牌上显示最高温度达到摄氏27°,好像又回到了夏季的怀抱。
三
按说,在立冬后出外旅游,自然景物应该是一片萧条凄凉枯萎落寞的样子了。可是,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生活的人们,却总是向往着回归自然、回归山水的怀抱。作为“武汉后花园、湖北九寨沟”的国家4A级景区,作为“城市之肺、森林氧吧”的自然宝库,“木兰天池”与我国其它著名的世界级景观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与惊讶之地,但是,它却以方便、快捷、就近的地理优势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从而解除了游客的长途劳顿疲于奔命的困扰。这说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种必须与游客心理和生活需求相对应的战略选择。
山水文化,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现代文明把人们的身心捆绑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上,但是却使人们的心灵和情感陷入日益枯萎和焦灼的泥淖中。因此,在节假日或周末释放心情的压力,荡涤心灵的尘埃,舒缓紧张的神经,走出户外与山水对接,就是一种奢侈而明智的选择了。
“山有多高,水有多深”,这句俗语印证了一个道理:大山的伟岸和沉稳的品质,是与湖水的灵秀和温柔的特质紧密相连的。大山(包括其衍生物树木花草等)为湖水的涵养与丰润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撑,而湖水(包括其附带品鱼虾虫草等)也为大山的滋润与壮实提供充分的给养与资源。两者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陪衬,相互观照,共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亘古永恒的“独联体”。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作为大自然的客体和主宰者,人类社会的男女双方(尤其是夫妻家庭亲情)难道不也是这样一种相互交融互为彼此的社会关系吗?如果只是一方的独立存在,那么,其生活的滋味是多么无聊、萎靡、寂寞、凄冷与悲哀啊!
将人文资源与旅游景点紧密结合与整体推介,这是当前我国旅游形势发展的一个趋势。黄陂区做到了这一点,在争夺花木兰的历史资源上,他们当仁不让,并且在深度开掘和有效利用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实,如果没有花木兰的历史人文资源作为点缀或诱饵,很难想象其旅游景点的火爆和追捧。可惜,我们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却是守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会开发运作和宣传造势,使得千年的古人和传说困死在饥饿的摇篮里,不能自由地生长与绽放,岂非悲哉?相比有些地方把子虚乌有的东西当做宝贝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做出令人啼笑皆非学者诟病的事情,我们应该对这两种态度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殊不知,目前在国内旅游市场上,像诸葛亮籍贯的襄阳与南阳之争、莫愁女家乡的钟祥市与南京市之争,尽管没有什么定论,但是他们借古人之名而进行的旅游宣传大战却是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木兰天池”旅游景点以花木兰的灵魂召唤着游人的脚步与渴盼,她的高尚情操与大义精神永远惠泽和激励着后人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