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福海:敢叫百年童山变成花果山
2012-4-18 10:35:34
访问量:2806052
【东方原创】
那大山里的故事能撑起一片天……
韩福海:敢叫百年童山变成花果山
春笑,夏滴,秋妆,冬睡。
这是耸立在青藏铁路小峡口北岸名不见经传的互助县高寨镇西湾村后山一年四季的景象,也可以说,这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北地区非公有制林业成功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有一位年近花甲的回族知识分子,10年来花掉了410多万,治理了511.7亩荒山,前后栽植170亩万余株12余种乔木、灌木、花卉,创办了一个集农林牧于一体的综合开发种植场,被当地人们传为佳话。
一、走进福海
“老韩一生艰辛,出身贫寒,党育成人;苦战八年,咬定荒山不放松,使这里的荒山育林成荫”。这是曾任互助县林业局局长、现任互助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辛海忠曾经写给笔者的一句话。
带着对韩福海的仰慕,我驱车离开西宁市区向东约7、8公里,再经过十几分钟盘山马路的行驶,走进韩福海,走进“互助县福海农林牧综合开发种植场”。我把车停放在山脚下,带着相机和采访本,举步走进山间,在夏日暖暖的阳光下,那层层叠叠的果树林把整个山丘装扮得郁郁葱葱,在微微的清风中,树叶哗哗作响,不时从树丛中跳出的山鸡、野兔以及唧唧喳喳的麻雀,还有那一批批到这里踏青的城里人的欢快雀跃声共同演奏着一曲和谐的绿色乐章。
韩福海,男,回族,1954年6月生在高寨镇一个农民家中, 70年代考取青海师专,成为该村历史上唯一一位大学生。
韩福海是一个充满绿色激情的攀登者和追求者,他的绿色情缘可追溯到50年前,据不完全统计,50年来他先后亲手栽植各类苗木近万株,在当乡村教师的十年期间带领学生植树造林近千亩。
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韩福海如鱼得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对家乡的511.7亩荒山进行了承包。面对千百年来由于战乱、开荒等历史遗留下来的一座座荒凉的山峦,面对一片片顺手抓一把土块就足以能熬出盐巴的盐碱地,他没有停歇、没有犹豫,而是迈着回族人特有的那种自信、坚定和勇敢的脚步,硬是在这片大山里栽下了成千上万株树苗,使这片百年童山披上了绿装。
二、咬定荒山不放松
10年前,韩福海刚过不惑之年,稳定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妻子李莲生经营着一家像样的农家园,年收入也在5、6万元以上,一家五口人已经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而这两口子放着清闲的日子不过,硬是把一门子心思放到家乡背后那片贫瘠的荒山上,硬是在沟壑满坡,渺无人烟的百年荒山上做起了在他人看来是“白日做梦”、“异想天开”的事儿来——开荒造林,栽种果树。
开荒开始了,韩福海注册成立了“互助县福海农林牧综合开发种植场”,同县林业局签订了荒山地承包合同,这一签就是50年。
韩福海在妻子李莲生的支持下,夫妇俩先用了两年时间垦荒,在山上修路、整地、盖房、拉电、引水,将乱石一块一块地搬走,再运来大量土壤、肥料,使贫瘠的山坡成为一片沃土。再用3年时间植树造林,先后种上了12种170亩树苗,其中苹果、梨等经济林100亩,青杨10亩,枸杞1亩,云杉等59亩。
为了使荒山早日披上绿装,韩福海老两口卷起铺盖,丢下3个不到10岁的孩子,离开了繁华的市区,离开了温馨的家,来到了风吹黄土扬的大山之巅,开始了极其艰苦的荒山开垦和植树造林工作。这一来就是10年,10年来韩福海凭着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夏天,赤着身子,头顶烈日给树苗浇水、打枝、修剪,浑身晒得黝黑,被熟悉的亲朋好友和员工们戏称为“焦赞”;冬天,冒着飞雪和寒风,忙着开荒、整地、管护,彻夜不能回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年360天大部分时间啃着干粮就着凉水,用滴滴汗水和孜孜以求的不懈努力,耕耘着一块块贫瘠的土地,播撒着一片片绿洲。
有一次,38名工人准备下班吃晚饭,突然一股大旋风,把临时搭建在山脚下的伙房屋顶给掀掉了,厨房里正在揪面片的妻子来不及盖锅盖,热腾腾的一大锅面片刚好被从屋顶上掉下来的灰尘灌了个满满,憨厚的妻子一时间没有了主意,只是有一种说不出的眼泪在刷刷往外流。
三、用生命换得青山
“阎王爷没收留我,是因为这片青山还需要我……”韩福海风趣地说。
去年10月6 号下午15点30分许,也是韩场长在为这片青山差点献出生命之时。当时,韩场长正在山上为树苗浇水,浇灌机突然停止,他便打电话让电工去检查原因,电工说是出去办事儿了,刚好不在场里。急性子的韩场长,没等电工回来,便自己急匆匆下山到场部检查电路,也许是老天在故意刁难、或许是在有意考验这个回族汉子,当韩场长查出原因,修好电路,推合开关的一瞬间,一场意外发生了,一道电光,一声惨叫,有人疾呼:“韩场长触电了!”“韩场长不见了!”……等找得韩场长时,他已经躺倒在离高压电源工作台15米之外……360伏啊!别说是一个韩福海,就是十个、一百个韩福海也经不起360伏的轻轻一击啊!
等把韩场长送到青海陆军医院时,他已是不省人事了。经过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抢救,韩场长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留给人们眼前的是另外一个韩福海——脸部烧得黑乎乎的,整个头肿得不细看是找不着眼睛、鼻子和嘴巴的;手指头分不清那个是大拇指、那个是小拇指。
住院不到16天,韩场长就请求出院,医生没同意。但心里只有着青山和树苗的韩福海,不等医生的同意,第20天的一大早,在病床前留了个条子,便“消失”了,等家人找得他时,他正在山里头为树苗浇水呢!
四、敢叫荒山改颜
“我爱山,喜欢绿色,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看着还没完全康复的韩场长,看着这位70年代毕业于青海师专的大学生,眼神虽自信而坦然,但咋看也不像个场长,不像个书生,他黑里透红的皮肤,白里带黑的皱纹,烧伤的皮肤白一圈红一圈的,身上穿着陈旧的蓝色制服,脚穿一双妻子在三、四年前手工制作的旧布鞋,似乎与人们印象中的“知识分子”、“场长形象”大相径庭。但就是他,让昔日的荒山改变了模样。
1999年12月,韩福海创办了互助县史上第一个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实体——互助县福海农林牧综合开发种植场;2000年,西部大开发开始,非公有制林业也随着党的好政策勃然兴起,互助县有实力的15家单位和个人积极响应党的的号召,对荒山荒坡进行了承包,韩福海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加快发展“互助县福海农林牧综合开发种植场”建设的基础上,将其西湾村的511.7亩荒山荒坡承包了下来,先后投资了410多万元,其中国家专项7.5万元,对这里的荒山荒坡进行封山育林、育果。承包当初,韩福海就满怀一腔热血,跟妻子一道立下宣言:要用后半生所有的精力,把这片荒山建成一座“花果山”。
一年一变样,五年小变样,十年大变样。
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已经成林的170亩林地、果园和绿起来的311.7亩荒山,还有那满山的花果树时,韩福海心里充满自豪:“承包这座荒山已经10年有余了,我的绿色梦慢慢成真了!”
四、永远挑战自己
“先开荒,绿化,建立林木种苗基地;再发展林果业、养殖业和观光旅游业”。这是韩福海对自己设计的长远蓝图。
“去年,场里的收入突破了10万元大关,其中苗木收入达3万元,果实1万元,养殖6万元”韩福海这样说。另据笔者了解,这个效益在当地非公有制林业中名列前茅。
林业基地初具规模,韩福海与老伴儿更闲不住了,他俩计划从今年开始再投资150万元资金,利用3到5年时间,对这片青山进行全面的“整容”,创办一个青藏高原上最富有特色的“三大园”:苗木园、果树园、牛羊养殖园。
截至笔者截稿为止,韩福海已经投资70余万元用于“三大园”的开发建设中。他要实现由“绿色”向“生态”转变,“生态”向“旅游”转变,最后达到“远看是青山,近看是花园”的绿化美化效果。
五、未来令人向往
韩福海是个怪人,怪的让人钦佩,怪的那么执著。他的怪就在于不留金银财产给后人,却把一片青山留在人间,他这样的怪人不多了,起码我是第一次遇到。
当笔者结束采访准备告别的时候,韩场长面对这座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浇灌出来的“花果山”,回首十多年创业经历,他激动不已:“感谢党!感谢媒体!能让这里的荒山绿起来,能在荒山上结出果实,这与党的好政策分不开,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分不开,这也是我最欣慰的事儿!”
笔者坚信,再过10年,20年,50年承包期满后,韩场长承包的这块荒山再也看不到“山顶和尚头,风吹石头跑,兔子都难找”的景象了,取而代之的将是山上绿树茵茵,山间绿林片片,山根花草果树绿影婆裟,鸟语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