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颖而出的中关村原生态文化
海淀图书城一带,在旧时就是繁华之地。图书城北侧,原先是海淀镇的老虎洞胡同,是一条商业街,当时有京西海淀镇“小大栅栏”之美称。 解放以后,较早在此开店的是中国书店和海淀新华书店。其中,海淀新华书店的面积稍大,在周围很有名气。中国书店门脸较小,但也很吸引读书人。这两个书店差不多就是海淀书店群落最早的“原住民”了。
上世纪80年代,有专家在全国政协提交提案说,科技工作者没有地方买科技书刊,应该设立一个专营科技图书的书市。海淀图书城一带由于文化氛围浓,集中了诸多的高校、院所,因而在选址中脱颖而出。海淀中关村地区的原生态文化得到了发展机遇。到1992年,籍海楼在此开业,整个街区被正式更名为“中国海淀图书城”;后来又建了昊海楼,形成了图书城现在的规模。
海淀图书城,说是“城”,其实只是周围几层不太高的楼房围成的一个巷子,一条南北走向的步行大街。大街南头是一个中式牌楼,牌楼上的“中国海淀图书城”七个字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大街北头就是北四环。
辉煌时期每日人流数曾达到数十万
作为海淀区最有代表性的特色商业街,中国海淀图书城已经拥有近二十年的历史,每日人流数曾达到数十万。这里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书刊,成为北京首屈一指的购书场所。“中国海淀图书城”牌楼,就见证了图书城在这一时期的辉煌。
插上创意产业的翅膀再生
图书城内的两个主要建筑籍海楼和昊海楼建成之后,部分房产以“永久使用权”的名义出售给了部分单位和个人。图书城的其他旧房产业也由各个不同的主导单位或自行翻建或联合翻建,这就在促进图书城繁荣的同时,造成该地区房屋产权关系复杂,经营自主性过大,公共资源有人用无人管等诸多问题。
1999年,北四环路开始建设,图书城被拦腰截断,面积大量缩减,加上此时中关村西区也开始加紧建设,海淀图书城周围的居民开始大量外迁。种种因素,导致海淀图书城开始走下坡路。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海淀图书城终于迎来了它的新生。
2005年5月28日,以海淀图书城为中心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成立,这是北京市的第一个创意产业基地。为将海淀图书城打造成创意产业基地内名副其实的核心区、全国闻名的以图书文化经营及创意产业为特色的北京市文化商业知名品牌,海淀区政府决定对海淀图书城进行改造。改造的计划已于今年7月拉开序幕。预计到年底,作为中关村原生态文化和商业的核心图书商圈将以全新的面貌重塑往日的辉煌。届时,“图书文化特色商业街”将同时挂牌,成为北京10条特色商业街之一。整个区域则被称为中关村文化广场。建成后的文化广场总占地面积近5公顷,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是以图书销售为龙头,集文化产品销售、文体用品销售、休闲、餐饮、娱乐等各种消费、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商业区。
新型城市约会地
在海淀图书城特色商业街改造过程中,街内的市政设施将努力体现现代化、人性化的设计取向。
在设计中,重拾老北京灰砖墙的做法,以各种花砖拼接的方式形成镂空的灰墙,与蓝灰色调的清水漆墙面,形成整个街区建筑形象的底景,使人感受到一种洗尽铅华的朴素和幽雅。
海淀图书城特色商业街虽为外部空间,但能给人一种置身于“院宅”之内的感觉,令人感到亲切、放松,而这种尺度关系也正是对海淀图书城特色商业街传统建筑空间的一种保留与继承,并与周边的现代建筑尺度形成强烈对比。
重妆后的海淀图书城将成为中关村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消费、创意产业聚集的中心区,形成图书、教育、健身、时尚、餐饮多业态组合的新型城市约会地。
海淀图书城步行街
曾经辉煌的海淀图书城与中关村西区现代化的商务环境相比,显得极不协调。改善和提升原海淀图书城的商务环境和业态水平,成为一项艰巨而又势在必行的工作。
为将海淀图书城建设成名副其实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核心区、打造全国闻名的以图书文化经营及创意产业为特色的北京市文化商业知名品牌,海淀区委、区政府决定对海淀图书城进行改造。在长时间的论证、规划、设计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后,图书城的改造于2006年7月拉开序幕。
海淀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图书城的改造。区领导多次就改造工作进行调研,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并成立了中国海淀图书城特色商业街改造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改造建设相关工作。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单位的区商务局牵头协调此次改造建设工作,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联合作业,产权单位和商户全力配合、共同努力,图书城的改造方案得以顺利实施,设计理念得以充分体现,管理模式得以发展创新,这些点点滴滴的工作无不凝聚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大量心血。
此次改造范围东起彩和坊路、西至苏州街、南起海淀大街、北至四环路,共计拆除了4000多平方米的违章建设,进行了电力、通信、供暖等扩容,完善了上下水、消防、无障碍等设施,街内各类店铺都统一装修外墙面,对街道两侧和楼宇周边进行了园林绿化,安装了夜景照明设施,图书城的经营与消费环境从此有了完备的硬件保障。
改造中拆除了大量的违章建筑,所有的消防通道均被打通,形成了3条南北走向互相贯通的步行街,并且利用街道两侧建筑之间的间距,使得步行人流能够通过这些通道的连接向街与街之间及街外的区域渗透,从而扩大、提升了整个区域内的商机。
改造后的中国海淀图书城主街全长220米,宽约10米,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整条街由籍海楼、昊海楼、中国书店及中国书店旧书廊、雪芹书画社、向阳文体用品商店等16栋建筑组成,是以图书、文化用品经营为主,其他经营业态相配套的文化特色商业街区。
重装后的中国海淀图书城秉承了我国著名规划设计大师吴良庸先生原有的建筑思路,以老北京的灰色系为主色调,在设计中重拾老北京灰砖墙的做法,体现内敛含蓄的文化建筑性格特征,区别于中关村西区现代的建筑形象。
在图书城南北广场各有“南鲲戏水”、“北鹏展翅”两大景观,蕴含着智者乐水、鲲鹏衍绎,寓意海淀图书城是书的海洋,文化的圣地,是智慧与灵感的源泉,人们经过知识的洗礼,厚积薄发,飞往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空。
景观用水为收集起来的雨水,由于用水量不大,因此主要由街道从水务局泵站运水,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专门在北广场开辟了一个区域铺设透水砖,充分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理念。 商业街内各类店铺都统一装修外墙面,并对街道两侧和楼宇周边进行了园林绿化,安装了夜景照明设施。拆除海淀图书城内违章建筑后,所有的消防通道均被打通,形成了3条南北走向互相贯通的步行街。在室外园林及道路铺装方面,海淀图书城特色商业街改造建设工程专门设计了盲道、坡道、无障碍厕所、无障碍标识等各类无障碍设施,充分体现了特色商业街的人文关怀。
为了和街区整体环境相配合,统一规划了街区的牌匾标识,在位置、尺寸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并设置了公共导识牌。同时,为了展现书城特有的情怀和文化韵味,专门在雪芹书画社选择了4个位置,设置了宣传海淀图书城的公益广告。 字串1
改造后的海淀图书城是以图书文化产业为主,文化休闲类商业、服务业为辅的图书文化特色商业街区,街区内融合综合书店、专业书店、特色书店、画廊、创意工作室、民间艺术、酒吧、咖啡屋等等,满足了现代读书人等特定消费群体的专业文化消费和特色文化消费需求,展示了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果,形成了以图书、教育、健身、时尚、餐饮多业态组合的新型城市约会地。
为了提升海淀图书城特色商业街的整体经营环境和消费环境,除了上述硬件设施改造的相关措施,海淀区政府十分重视业态的调整和商业街的未来管理,制定了《中国海淀图书城特色商业街管理方案》,明确提出成立业主委员会,确定《业主自律公约》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各产权单位在经营业态、广告设置、营销活动、经营秩序、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达成共识并自觉遵守,从而通过产权单位与商户自律大大提升海淀图书城的经营档次。政府相关各部门将海淀图书城纳入日常管理范围,抓好公共区域的秩序、卫生、保安、物业等各项管理工作。这样,政府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产权单位自律经营、提升业态,这种创新的管理机制将有力地保证图书城的经营特色与经营环境。
“洋洋书城、中外古今、弘扬文化、福及子孙”著名剧作家曹禺的社会各界对图书城寄予了厚望。历经15年的风风雨雨,中国海淀图书城翻开了新的一页,重妆后的海淀图书城将成为北京市独具特色的文化消费、创意产业聚集的中心区,形成集图书、教育、健身、时尚、休闲多种功能的新型城市约会地,成为现代城市人生活中的文化岛屿,成为海淀区崭新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