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入划第十章——两个重点一个细节打造优秀旅游城市
2011-12-26 11:39:10
访问量:2871799
旅游城市应该注重的细节
魏小安:关于旅游城市,具体来说有几个事都研究研究,这几个事细节到位,城市的特色也就出来了。你刚才也谈到了大连模式,我不赞成大连模式在全国推广,因为这就意味着,消灭城市的个性,消灭了城市独特性,变成了一种模式化的滥觞,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在他们特有条件上形成的,如果在全国推广,怎么可能呢?大广场、大绿地之风已经兴起。不顾整体,不考虑人居环境的舒适性,缺乏人文关怀精神,也不会有特点。一个城市没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城市旅游就发展不起来了。
贾云峰:这就是一个照搬和借鉴的问题。我强调的是,大连模式有些地方是可以借鉴的,但是,照搬是万万不可以的。我们一直强调因地制宜,强调特色,意识就是说,怎样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这就得从城市发展的细微之处入手。
魏小安:好的城市在细节上很突出的。比如说,一个城市告别马赛克,假设全国有一个这样的城市,这个城市马上就很突出。再比如说,这个一个城市要提出,搞一个无围墙的城市,这个城市,马上豁然开朗,形象也不同了,景观也不同了。
因为中国的围墙,严格地说,是农耕文化的体现,国家是长城,城市是城墙,然后到每家每户都是小围墙,现在我们每一个单位都是围墙,如果除了军事单位,把围墙都改成围栏,这个城市的开放和景观就构成了一个城市的特色。
贾云峰:桂林的象山,就是这个景区最鲜明的标识,你在全世界范围内找不到这样一座山。但是,前几年我去桂林,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象山被一堵篱笆挡住了。我就觉得惊讶,为什么要挡起来呢?
后来才发现,游客想借助这个象山拍张照片做纪念,你得穿过这堵篱笆,怎么样穿过篱笆?交钱!一问才知道,这是桂林旅游公司为了多赚钱,把这个象山给围起来。这就是贪图眼前利益。你想啊,世界各地的每个游客,如果都在这个象山面前拍一张照片,那对桂林是多大的宣传。但是,他们把这个象山给围起来了。其实也不止是桂林,我们的很多旅游景区,试图造成视觉垄断,以多收游客的费用,其实,这是得不偿失的举措。
魏小安:这种做法会大大降低一个景区或一座城市的美誉度。我在举个例子,中国是一个充满标语口号的国度,没有一件事情没有标语,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标语,这种标语,严格说是城市垃圾,但是我们习已为常,假设说一个城市没有标语,消灭了标语,这个城市就让人赏心悦目。
再比如说,上海实行一项工程叫平改坡,大家都感觉平房顶很难看,所以就改成坡房顶,就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这一步,平屋顶从文化上已经接受不了,这对经济发展没什么影响,但在文化上大家已是不能容忍。
贾云峰:事实上,现在整个中国都在用钢筋水泥建房子,尤其是现在的农村。城市由于历史的原因,拆了就拆了,难以挽回了。农村的很多房子,都很有地域特色的,现在大家到乡下去,也喜欢看原生态的民居。
但是,现在的状况是,受城市化的影响,农村都在把自己的老房子拆了,用钢筋水泥盖楼房。比如说,像甘肃南部、四川北部,由于遭受5·12地震,很多房子都塌陷了,需要重建。这一重建出来的结果,就是青山绿水中,一律是平顶的小楼房。原来,这些地方的土木结构房屋,屋脊是“人”字型的,根据雨水的沛乏,气候的干湿,它们的构造都是不一样的。现在一重建,四川汶川的民居和甘肃陇南的民居,都跟华北平原的民居一样了,没了特色。
魏小安:所以,随着一步一步发展,很多东西,我们掉过来是不能容忍。现在为什么还在下大力量投大资金干这些事呢?从旅游的角度来说,类似的东西怎么看怎么别扭。为什么说用另一种眼光看城市?就是我们不能从市长的眼光来看,也不能只从市民的眼光来看,更重要的应该从旅游者的眼光来看,一个旅游城市要发展城市旅游,不从旅游者的眼光来看,怎么行呢?包括我们现在追求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实际上都需要研究。
贾云峰:每个城市,其实都有地标性建筑,每个城市其实也都在追求与众不同的地标建筑。比如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上海明珠塔、北京天安门,一看到这些建筑,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个城市。所以,中央电视大楼被称为“大裤衩”后,广州新电视塔被人们称为“小蛮腰”,北有“大裤衩”,南有“小蛮腰”,虽然有点恶搞的意味,但是很形象,容易被人们记住。还有,北京现在很有意思,被大家称为“鸟笼子”,因为奥运主场馆叫“鸟巢”,国家大剧院被形象地称为“鸟蛋”,央视大楼又叫“鸟腿”,这样下来,北京成了“鸟笼子”,北京人都成了“鸟人”。
但是,地标性建筑不能太多,你太多了,每个都想让大家记住,其实造成大家视觉混乱,反而很难有深刻的印象。比如说像北京,你再搞更多的地标,也比不上天安门,因为这个意象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中国建筑文化,还有中国政治特色,在世界人眼中,它就是北京,它就是中国。问题,现在有些城市出现地标泛滥的情况。
魏小安:现在有一个模式,就是东亚学日本,日本学欧美,然后我们沿海发达地区学东亚,中部地区学沿海,西部地区学中部,一套发展的误区,不断复制,不断强化,这样的结果,不会是好结果。
但是,我们崇拜的不知道多少轮的复制,人家已经在调整,已经觉得这套东西不行了,必须要改了,而且正在改。我们现在追求的是什么呢,追求的已经是他们淘汰或正在淘汰的东西。所以,在这些问题上都需要反思,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旅游城市的两个重点
贾云峰:现在,由于城市功能的变化, 生产空间将逐渐边缘化、郊区化, 而休闲空间及与之相关的信息空间、服务空间、消费空间则趋向城市中心化。尤其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作为主要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其中心商业街亦成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城市商业区的游憩功能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突出,成为城市吸引市民和外来游客的特色,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休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游憩与商业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城市的中央休闲区、特殊的休闲文化;城市独有的休闲文化,在其不断完善城市的游憩功能时,对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发展,也起到了特有的作用。
魏小安:从城市旅游的角度来说,还有两个重点,各个城市都需要搞,这两个重点对于城市旅游本身来说,会构成很大的吸引力。
一个就是你刚才提到的城市商业游憩区,也叫中央休闲区,在国际上也是近十几年兴起的新事物。这个概念,就是每一个城市应该有自己最具吸引力的一片街区,这个地方不是旅游景区景点,而是最全面体现和展示城市的生活,城市的文化,这也是构建功能化的城市的内容。
贾云峰:其实,城市中央休闲区的形成,大多都是以城市原有的商业区为基础的,是城市商业区内涵丰富、空间拓展、功能提升、结构稳定的高级发展阶段。城市中央休闲形成与发展的动力,除了要有游憩市场的供求之外,还要有良好发展环境和积极的培育、引导。
魏小安: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形成城市分层次但同结构的发展。随着这些年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功能区域开始逐步体现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同构体系在逐步淘汰。在各个功能区域里面,中央休闲区应该成为城市旅游的一个亮点,也应该成为一个重点。
贾云峰:如今,随着城市休闲区地位对城市经济,尤其是城市旅游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许多大城市都在积极地进行传统商业区的改造。这个改造的过程,应遵循城市休闲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其动力,引导商业区更新换代,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完善,才能将商业区建成可居、可游、可购、可乐的中央休闲区,增加城市吸引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魏小安:现在中央商业区的概念有了,北京的王府井、西单、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都是中央商业区的概念,这两年又提了中央商务区的概念,北京的朝阳区要建成中央商务区。又形成了中央金融区的概念,比如说,北京的西二环路正在向中央金融区发展。这就是构建功能化城市的体现。在这里面一个中央休闲区建设自然成为现实,现在城市也正在往这条路上走,但是在意识上并不是很清楚。
贾云峰:我们需要先厘清商业与旅游的关系:首先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消费活动,现代旅游是以“游”为中心,吃、住、行、游、购、娱各个要素相互协调补充的商业消费过程。
其次,旅游的发展和繁荣能为商业带来人流,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又带动当地人文景观的开发和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故旅游业和商业具有相互推动作用。
再次,现代城市商业具有的餐饮、休闲、观光、文化等功能,使商业具备了一定的旅游吸引力,城市商业可成为一种新的游览资源。就像到了北京必须逛逛王府井,到了上海就要逛大世界一样,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该城市的一个旅游中心。但需注意的是,虽很多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和RBD可能是重叠或者是相邻的,但并不意味着CBD和RBD就是同义词。
魏小安:中心休闲区应该是多要素综合性多功能休闲性的街区,也就是说,不但代表了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的风采,是各个方面的一个集中体现,也应该构成一个外国游客和外地游客到这个城市必游之处,还是城市居民自身生活休闲的一个地区。
这个概念是在国际上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的,也应该说是国际上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前几年,丹麦专家做山东省旅游发展规划,对于青岛、济南几个大城市,都提出了旅游优先区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中央休闲区的概念,老北京的天桥,老上海的大世界,大体都符合这个概念。
贾云峰:中央休闲区的形成,还是源于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改变,人们已经认识到:城市商业环境,对于城市、社会和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经商购物之所,其存在的意义已由“商”的单方面含义,扩展到了具有多种功能并存的生活空间。现在,许多城市都热衷修建步行街,就是因为认识到,当商业空间具备了舒适步行的环境之后,才能使人在商业街内更加自由自在浏览,增加在商业区内停留的时间,增加购物机会。
魏小安:从国际上来看,比如巴黎的香舍丽榭大街,是个商业区,但是巴黎有个蒙马特高地,大致上就是一个休闲区,在那个地方有许多画画的,形成一个小广场,有教堂,有小旅馆,集中体现了活文化。再比如说美国纽约的四十二街,新加坡的牛车水,都有这样的概念。一个中央休闲区,对城市的旅游来说,这是一种重要的东西,是城市的灵魂。
贾云峰:由于城市休闲行为的内涵极其丰富,因此城市休闲区的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化的。像上海、北京、杭州这些大中型城市,由于休闲文化相较于我国其它城市的休闲文化形成的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因而几种常见的RBD的空间表现形式——步行街、游憩中心、自然风景游憩区。
魏小安:大体上一个中央休闲区需要这么几个要素,第一个是步行街,甚至是步行街区,到这个地方的目的就是最完全的放松,所以,不能有交通干扰。
贾云峰:国外一些知名的步行街,如最早形成于德国的林贝克大街、法国的香榭丽舍大道、美国的百老汇等都将购物与娱乐、观光结合起来,其中,原始的商业功能通常只占20%以下。
魏小安:它的商业,不该是大商业而应该是小商业,各种各样的小商业,形成所说的原产消费和原创消费。
娱乐场所,要有传统文化的娱乐场所,也要有大众的娱乐场所,也要有青少年的娱乐场所,也就把这个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通过现代文化方式表现出来了。 还有饮食,必须是小饮食,不能大,一大就违背了中央休闲区的基本理念。
贾云峰:比如说,上海南京路经过近几年的改建,突破了原先单一购物的局限,逐渐向购物、旅游、文化、商务、展示等5大功能综合推进。其中的中小百货减少了50%,餐饮营业面积新增13,700平方米,休闲娱乐业的经营面积更是猛增了180%。由于上海休闲文化构成主体的多元性,使得上海步行街的服务功能也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魏小安:各类的文化体现,比如说各类的文艺表演,街头的杂耍等等。这些元素集中到一起形成一个中央休闲区的概念,所以,说不光是一个外地和外国旅游者必到之处,也是本地市民生活休闲的公共场所。
贾云峰:一个城市的休闲区,一般主题都较为单一,它们的规模可大可小,在空间分布上可以相对集中,也可以分散于城市的不同等级的公共空间内,以点状的空间形态出现。其占地面积比较大,投资金额通常要在数千万至亿元以上,所服务的需求门槛也比较高。
魏小安:这样就要求一个中央休闲区,有一些基本理念。第一就是以人为本,一切都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从关心人,尊重人、方便人,从这个角度出发。
第二就是要追求特色,这个特色,就是要把自己潜在的优势挖掘。
第三要追求文化融合,不见得非得是自己的东西,有些可以引进,形成文化融合,外地文化和本地文化融合,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融合,外民族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融合。
第四是以繁取胜,繁就是繁荣,人们到这个地方, 在一种非常松弛的状态之下尽情玩,悠悠闲闲的享受。
贾云峰:发展较成熟的城市休闲区,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商品齐全、购物方便、服务周到,都有着良好的商业文化环境。因此,提升休闲中心的文化品味,就是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仅在硬环境建设上包括街容街貌、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等方面应满足成为休闲中心的条件。
另外,还应在软环境建设上要有较高的品位,即要有优良的商业营销文化、高尚的商业道德、一流的商业服务及精品式的商品文化,才能使游憩商业区对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魏小安:一个旅游城市,要构建这样一个中央休闲区,会超越现有的这些旅游景区景点,也会超越已有的步行街,形成城市旅游和城市生活,现在各个城市都在搞步行街,步行街意思是这个意思,但是没有到位,或者说离到位的程度还差很大一块,搞步行街的理念到底是什么理念,目的究竟是一个什么目的,目前来看,每个城市的步行街,都是吸引人的,但是缺的就是一套完整的设想和一套清晰的理念。
贾云峰:上海步行街,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你比如说,以梅川路欧陆风情街为代表的休闲街,主要面向本地居民;以多伦路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街,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上海外来旅游者;而以南京路步行街和新天地为代表的休闲街,则同时面向旅游者和本地居民。
另外,上海居民由于平时压力较大,但又十分追求生活品味,因而在周末或者五一、元旦这样的短期假日时,通常会选择到周边的步行街去购物、休闲、娱乐,这就使得上海的步行街数量较多,并且在上海的18个区县中均有分布。
魏小安:18个区县的分布,实际上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环城式旅游度假带,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必须,实际上也是一个城市的扩展过渡和衔接。很多城市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是城市空心化,就是到晚上大家都要出城。所以,首先是城乡结合部,然后进一步是郊区,形成环城市旅游度假带。房地产的发展也是这么一步一步的推演,现在很多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变成新兴房地产,然后进一步往外伸展。
贾云峰: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其实就是自然风景游憩区,主要是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而形成的城市游憩区。比如说北京的密云、房山、延庆、怀柔等郊区,就形成了环城式旅游度假带。再比如说上海,环城度假带通常位于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相对比较优美、地质地貌风景相对比较特别的地区。如位于上海西南古城松江境内的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位于西北的青浦朱家角古镇度假区等,上海居民强烈的休闲需求,使得其成为吸引上海市民的游憩区。
魏小安: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问题,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规模很大,但是还没有进入旅游工作,或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进入。很多地方,开始抓这个事情。所以,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发展,也是城市特色的发扬,通过环城市旅游度假带进一步弘扬城市的文化特色,使城市旅游有了一个长远发展的条件。
课堂总结:
在做旅游的人来看,什么东西都可以变成旅游资源,不见得非得有好山好水或者有名胜古迹,才有旅游资源。如果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更吸引他们的也不完全是好山好水,或是名胜古迹,更吸引人的可能是城市本身,所以,在旅游工作者的眼光里,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只要它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能够吸引旅游者前来,能够在这里消费,形成城市发展的一个推动力,这就是旅游资源。
所以,两位专家在行游武夷山的时候,从武夷山与武夷山市的关系谈起,有感而发,讨论了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的关系。
旅游资源的广延性,使城市的旅游中心这种功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强化。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至少在城市中,市民对休闲的要求越来越普遍。休闲要求的普遍性,使城市的旅游中心的功能也需要进一步发挥。从国外一些城市的发展来看,实际上,随着城市的发展,旅游中心的功能越来越突出。这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而且是后现代社会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城市和城市有所不同,按照城市已经确定的性质,旅游与城市形成什么样的关系,每个城市都存在这个题目。
现在,城市群产生了,城市带也产生了,城市群和城市带的产生,也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城市的旅游在城市群和城市带里处于什么样位置,形成什么样的分工体系,如果说城市在旅游方面构造同样的格局,实际上是一种阻碍,是一种近距离的重复性建设,或者是左手和右手打架。
类似的格局,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实际上都很突出,都涉及到对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但是不论怎样,城市旅游中心的功能,随着发展,既是自身功能的一个发挥,同时,也是对其它功能的推动。而其它各个功能对于城市旅游中心功能的加强,也是一种基础和条件。
这样来看,研究旅游城市和城市旅游的关系,应该说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各个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旅游工作的角度,包括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旅游城市需要发展,城市旅游更需要发展。
所以,从这个眼光来看,两位专家的研究和探讨,不管是对城市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全国旅游业的发展都会有一种推动。
复习题:
1.通过实例,简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选,对于旅游城市的作用。
2.在你游历过的城市中,哪些城市的步行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此次对谈为参考,分析这个旅游城市有哪些优势和亮点。
魏小安语丝:
1.旅游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城市生活方式的一个潮流,是一种领先的东西,之所以它能够成为一种领先的东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旅游体现了交流,体现了开放,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总体面貌的改变。
2.我们现在关注的很多东西,实际上并不是客人关注的东西,我们看的很重的东西也未必是他们看中的东西。反过来,他们看中的很多东西,我们倒觉得这是落后的东西,是应该淘汰的东西。这是一个很深的反差。
3.往往最下功夫的事,未必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4.不顾整体,不考虑人居环境的舒适性,缺乏人文关怀精神,也不会有特点。一个城市没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城市旅游就发展不起来了。
5.为什么说用另一种眼光看城市?就是我们不能从市长的眼光来看,也不能只从市民的眼光来看,更重要的应该从旅游者的眼光来看,一个旅游城市要发展城市旅游,不从旅游者的眼光来看,怎么行呢?
贾云峰语丝:
1.风景区应该是属于某个行政区划范围内的,而不是脱离行政区域而独立存在。如果景区的名气掩盖了城市的名气,对于整个城市形象的推广和营销,是很不利的。
2.有一段时期,我们热衷于盖高楼,不仅商务楼要高,住宅楼也要高,人住在几十层,睡在半空中,往阳台上一站,恐高的人就心惊胆战了。中国人再多,地盘再贵,那也得睡个安稳觉吧。
3.有百姓骂是件好事,因为百姓想的是生存,想的是怎么样生活的更好。他骂,证明你的这个东西损害了他的利益,损害人家利益的事情,就是存在问题的。这有利于工作方式和目的的及时调整。
4.我发现,有总结,有规律,肯定对于未来的发展有意义。但是,最怕的就是,大家钻进某个模式中迷失了自己,因为凡事一旦陷入模式,就很容易出问题。
5.本地人一个价,外地人一个价,国人一个价,老外一个价。以前是看见老外,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看,这不是热情,是大惊小怪。现在见得老外多了,又是视而不见,电梯中遇到个老外,人家微笑着说早上好,我们就不主动打招呼。这不是自尊,是冷漠。友好程度怎么衡量?就在这些细节。
6.北京现在很有意思,被大家称为“鸟笼子”,因为奥运主场馆叫“鸟巢”,国家大剧院被形象地称为“鸟蛋”,央视大楼又叫“鸟腿”,这样下来,北京成了“鸟笼子”,北京人都成了“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