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小吃
2011-11-26 0:29:24
访问量:2889825
长治小吃:壶关羊汤、长子炒饼、襄垣半圪瘩、黎城炸菜角、沁源栲栳栳、武乡软米糕、潞安烫面角、荫城猪汤 、德泰雍蒸饺 、西营官尝 、沁县干馍 、屯留大煎饼 、长治酥火烧 、来香馅饼 、甩饼卷腊肉 、沁县擦圪蚪 、上党腊驴肉 、腥汤素饺 、长子焦家猪头肉 、肚肺汤与猪汤 、南街杨氏肉丸汤 、黎城油炸菜角 、酥肉芥茉粉皮汤、莜面栲栳栳、 襄垣挂面汤 、武乡枣糕 、上党汆汤 和子饭
长治腊驴肉 古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说。且驴肉性平,味酸甘。具有补血,益气,安心气的功效。如今长治人民又将其加工出口,远销各地。将美味与大家共享。 腊驴肉是山西长治的传统名食,早在明末清初就已驰名晋南,远销北京、天津、南京等南北城市。腊驴肉与当地的凉粉、酥火烧被称为路安(长治古为路安府)“三宝”。
潞城甩饼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原料配有精面粉、驴油、葱花、椒盐、腊肉片等。将饧好的面揪一个面剂,放在案板上用两头尖擀杖擀开撒上葱花、椒盐叠起来,盘成圆形。再用擀杖推擀成圆饼,将饼片搭在擀杖上多半片甩至成圆形,放在鏊上,在饼面上抹上驴油,翻转饼面,再抹一下油,烙2分钟即熟。吃的时候卷上薄腊肉片,蘸蒜泥就食,浓香可口,不酥不烂,不软不硬,越嚼越香,令人回味无穷。
白猪头肉
白猪头肉是长治一带群众喜食的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卤肉制品。据说,古时潞安府(今长治市)东街香角巷孙家上一辈人,在外地学制腊肉和猪头肉的手艺,有一次,在卤猪头肉时却忘了放酱油,当师傅发觉时,肉已煮成八成熟。师傅让他立即捞出来用凉水冲泡,想找一个补救的办法。如果再放上酱油卤制,时间短了上不了色,时间长了肉就会脱骨并化成肉糜。他们坐在那里一天一夜也没能想出一个好办法。第二天一大早,师徒俩发现浸泡后的猪头肉,色泽洁白,肉质脆软,表皮起光发亮,香味扑鼻。切成片,用蒜泥拌食,感到清香可口,肉味独特。后来,孙家就在长治街头做起了卤“白猪头肉”的营生,一二代一代传了下来。
现在,年已七旬的孙老师傅,用祖传秘方卤制的白猪肉闻名上党地区。在1960年山西省晋东南地区财贸技术比武大会上,他精心制作的白猪头肉,夺得了“头蹄、下水卤制品”项目中的第一名。
山楂饼
是长治市的著名特产,已有20多年的生产历史,产品畅销到国内外市场。
长治山楂饼,是以当地特产优质山楂为主要原料,经过选料、清洗、蒸熟、打浆、成型、烘干、包装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产品为圆形薄片,色泽鲜艳,厚薄均匀,质酥适度。含糖量为85%,还原糖含量为9%,总酸为1.5%,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食后有生津开胃、助消化、降血压血脂等功效。(HaoChi123.com)
自酥饼是山西上党地区的传统食品,早在清朝末年就已开始生产。本世纪20年代初,长治的“和合兴”食品作坊生产的自酥饼就已闻名四方。
产品特色:色金黄,饼面略有花纹裂缝,入口前酥脆易碎,味香甜清爽,可作为经济实惠的早餐,又可搓成粉状,用开水冲,当作浓郁香甜的“油茶”喝,所以素有上党“绝点”之称。(HaoChi123.com)
相关信息 莜面的营养价值极高,其脂肪含量是小麦、大米、高粱、荞麦、黄米这六种粮食的6倍,释放的热量等同猪肉或肥牛。
莜面栲栳栳的制做工序非常严格,和面一般是由体力较好的小伙子负责,加以烧开的水,用擀面棍搅拌成面团,必须趁热将其揉精。接下来的活就可以交给双手轻柔的女师傅了,但见她在光滑的石板上将小莜面团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绕,就变出了一卷卷的莜面栲栳栳。接着将薄片卷成空心卷,竖立在笼中,蒸约10分钟后,揭去笼盖,喧腾腾的莜面栲栳栳就成功了。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高寒地区民间的主要家常面食。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中有“……交城的大山里,没有那好菜饭,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生动地描述出山区人民的食俗风情。“莜面栲栳栳”这种山区普通的杂粮便饭,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民间传说,隋文帝杨坚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杨广留守。途经灵空山时,不料身怀六甲的李夫人要临盆分娩,只好借宿灵空山古刹盘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渊滞留该寺,常与老方丈谈论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对李渊说,我夜观天象,近日天下大乱,群雄恶战,将军应养精蓄锐,将来必成大业。今日我让香积房给你做顿稀罕饭,吃了之后定会精神焕发,体强力壮。午时将莜面“蜂窝 ”筒筒端了出来,李渊蘸上辣椒吃后,顿觉神清气爽,便问是什么饭。老方丈说是用莜麦面做的,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莜面窝窝”。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主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中,路过静乐县,看到当地盛产莜麦,便把制作“莜面窝窝”的技术传给静乐人。从此莜面窝窝成为静乐人的待客饭。后静乐人看见这种窝窝象存放东西的直筒“栳栳”,故将窝窝改称为“栲栳栳”。日久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山西、陕西、内蒙、河北、山东等地 ,成为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
莜面的原粮叫“莜麦”,也称“燕麦”、“玉麦”。已有25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沁源县首屈一指的粗粮品种。它不仅有耐饥抗寒、保肝、保肾,造血及增强免疫力之作用,而且还有强体、健脑、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胆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它既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药物。莜麦脱壳碾粉即叫“莜面”。
“莜面”可制作的花色品种很多,“栲栳栳”是其代表。该制法关键有三:一和面,二搭卷,三火候。和面必须沸滚开水,稍晾揉成光滑面团;趁热搓条,揪块,放在光净的石板上,用手掌推出形如人舌又薄又匀的长片儿,接着用手指往起一挑搭即成圆筒形,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立在蒸笼上,象蜂窝一样,蒸10分钟即熟。蒸时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窝窝”不熟,过火“栳栳”软摊,食之无筋,味欠色减
长治人喜欢喝羊汤,而羊汤又以壶关县的最为有名。壶关羊汤的做法是把煮熟的羊下水切成丝,浇上羊骨头老汤,并配上盐、醋、味精、香菜、辣椒等佐料,鲜香味美,且有暖中补虚之功效。
壶关羊汤曾让曹操将士大饱口福,精神振奋,一口气登上太行山消灭了高干。
壶关羊汤出自汉代。相传,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孟德 ——曹操,为统一北方,亲自率领人马北上,远征袁绍外甥高干。行至太行山,山高坡陡,人烟稀少;行军几日,兵困马乏,缺粮少水,难以前进。眼看着兵士们陆续减员,急得曹操整日唉声叹气。忽一日,在半山腰间发现一牧童在放一只羊吃草。曹操命令卫士将牧童请来问话。牧童一见曹操气色不凡,威风凛凛,确有大将风度。问:“叫我何事?”曹操说:“我军将士几日水米无沾,想借用你这只羊宰杀,供士兵充饥。待打胜此仗,必以重金酬谢。”牧童说:“一只羊怎能供你几万人食用?你看前边山上有那么多山羊,足够你的士兵饱餐一顿。”曹操望着牧童手指的方向观看,只见一片白茫茫的山羊在吃青草。曹操喜出望外,于是命令将所有的山羊杀掉,取山沟里的水炖羊肉吃,并将内脏也煮成汤食而喝。将士们大饱口福,精神振奋,一口气登上了太行山,消灭了高干的部队。曹操得胜之后,在他的《苦寒行》中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诗中的羊肠坂,就指的是现在壶关县的“鹅屋山”。当地人民为了纪念曹操远征,每到立秋之后,家家户户都要炖羊肉,做羊汤。(HaoChi123.com)
酥火烧是长治市区有名的小吃之一,其色淡黄纯净,其味香酥可口。可做主食,亦可做点心。
长治“酥火烧”是用上白面粉、鸡蛋作原料,以熟驴油和面,制成柿饼大小,用煤炭火烙烤而成的一种色黄、质酥、味醇、形美的小火烧,所以也叫“驴油酥火烧”。酥火烧在长治地区和凉粉、腊肉(驴肉)齐名为“三件宝”,相传在清代受过皇封。传说慈禧四岁那年家遭不幸,父亲背上她到高河村,准备卖她,可直到天黑也无人来问。火烧铺的师傅见她又冻又饿,就将刚出炉的热火烧给了她一个。后来慈禧给潞安府惠征当了女儿,经常让衙厨到西街天地久、东街德胜斋火烧铺买火烧吃。慈禧进宫还不断让来潞安府办事的公务大臣给她带酥火烧吃。潞安府衙知道后,为讨好老佛爷,就每年冬季将“德胜斋”、“天地久”特地加工的火烧用黄纸红签包装好,盖上潞安府大印,派人送往北京,让她享受,之后即成了宫廷的贡品。
至于长治酥火烧的味道与功能,那些社会名流和久吃不厌的佬客们早已总结出:
春季腊肉配火烧,味赛东北飞龙鸟。
夏季凉粉配火烧,入口即化似蜜桃。
秋季馄饨配火烧,香气顺风十里飘。
冬季皮冻配火烧,能治贫血解疲劳。
“酥火烧”在长治经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民国初期,长治城内有火烧铺不下十余家,以经营酥火烧、糖三角、小新饼、炸馓子等烤制品和油炸食品为主。东街的“德胜斋”和西街的“天地久”两家火烧铺制出的各种品种,精良味正深受市民们的好评。曾任“德胜斋”火烧铺师傅的崔海金(长治北石槽人),作者在1974年因整理晋东南《烹调技术基本知识》一书时访问过其制作酥火烧的绝招,他说:做火烧“三二三”,存放三月味不变。第一个“三”是用驴油、香油、混豆油;“二”是形状有圆型,椭圆型两种;第二个“三”是口味有咸、有甜、有怪味之分。饼酥层次薄,色黄火候到,出炉味干香,冷存味不变。上世纪70 —80年代,长治市饮食公司东街饭店制作的酥火烧被长治市政府评为“信得过”产品。长治市新民饭店牛金喜制作的酥火烧,还有曾在长治义合源糕点坊工作过的 80高龄的郭振华,2005年推出了义合源酥火烧的传统做法,味美纯正,成了百姓的抢手货,被长治市名吃研究会评为“上党名吃”。2004年牛金喜制作的酥火烧曾获山西省“汾酒杯”第四届烹饪大赛“山西名吃”称号。
和子饭
上党劳动人民和和美美的象征●“和子饭”,上党劳动人民和和美美的象征。
相传古时候长治县五龙山下住着一齐姓人家,老两口率领3个儿子勤劳开荒,养家糊口。几年后,儿子长大相继成家,父子兄弟、婆媳姑嫂和睦相处,就像在一口锅里吃饭一样,受到全村人的羡慕。四月十九这天是五龙山庙会,婆婆把3个媳妇叫到跟前说:“你们去赶赶会,顺便去庙里上往香,祈求神灵保佑咱家平平安安,增丁添口。你们各自拿点面粉,中午我们自己做着吃。”大媳妇送来了白面,二媳妇送来了豆面,三媳妇送来了小粉面。3对小夫妻欢欢喜喜地赶会去了。中午,婆婆把3种面粉和在一起搭成薄薄的面片,折叠起来切成韭菜叶条,煮熟后浇上豆芽、豆腐、酸菜卤子,让老汉吃。老汉越吃越香,问婆婆:“这是什么饭?这么好吃。”老伴儿笑着说:“这叫‘三和面’,是儿媳妇送来的三种面粉做成的。”老汉高兴地说:“真好吃,儿子听话,媳妇孝顺,全家和睦,以后迎亲待客就吃三和面吧。”晚上媳妇们回到家,进门就问婆婆中午吃的什么饭。婆婆说:“我把你们送来的面粉和在一起,吃了顿三和面条。盆里还剩着3小把三和面面条,你们各自取上一把,熬上些小米稀粥,煮上些大豆、山药蛋、老南瓜、干豆角、红萝卜,滚好后下人面条,烹上葱花蒜片,放上调味品,调和在一起,喝上顿‘全家福’和子饭吧!”就这样,“三和面”、“和子饭”在上党出世了。天长日久,这种吃法,特别是“和子饭”一名传遍了三晋大地。不过,名称不同,有“和子饭”、“调和饭”、“菜饭”、“米羹”、“米棋’等;投料也各有所好。五龙山下的老百姓更是受益匪浅,于是做了一块“和为贵”的金字门匾,挂在齐姓大门上。
现在,长治出现不少后起之秀经营、制作的名吃,像长治市饮食公司退休职工郭玉忠的“天津包子”,程义和的“豆沫”,伊香斋饭店程剑勇的“羊肉烩面”,南街杨楼柱的“肉丸汤”、黄虎林的“片粉”、李贵贵的“汆汤”,东街杨海生的“肚肺汤”、武银娥的“漩粉”,西街回族闪小根的“烧鸡”、“刘家扒鸡”店刘兰芝的“扒鸡”,潞城市饮食公司王建国的“甩饼”,长子县四合饭店孔德高的“炒饼”,武乡县城关镇瓦窑科村张卓伟的“黄米糕”、“枣糕”、“玉面团子”,长治县郝家庄乡宋家庄村郭海林的“牛肉九子”,韩店食品小吃店李雪平的“猪汤”、“口袋火烧”……都很受人们喜爱。
为了将上党名吃发扬光大,长治市饮食公司还派员工到外地学习“德州扒鸡”,“武汉汤包”,“西安饺子宴”、“羊肉泡馍”,“四川担担面’等专利名吃。还引进了在全国有影响的“兰州拉面”,“云南米线”,“新疆羊肉串”,“四川麻辣烫”,“安徽大饼”,“陕西凉皮”、“白吉馍夹肉”,河南“道口烧鸡”,“东北凉面”,“开封小笼包”、“黄桥烧饼”等几十个品种,为上党名吃增添了色彩,丰富了上党人的饮食生活